养生健康
中医六术
痰湿、湿气、寒湿
人体“精、气、神”的开关 特效穴,开九窍!
催情穴位
《黄帝内经》四时节律与五运六气理论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第七:阴阳别论篇
中药精深加工
连锁药店集体“刹车”
风寒感冒12种中成药选用
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
-
+
首页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
==养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我们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郎中开药方。” 萝卜和姜,既是人们的日常食物,也可归为分属阴、阳性味的偏性药物,生姜,性味辛温,偏热性。 夏季炎热,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天人相应,人体也随之出现“阳盛于外”,常人自觉阳有余而阴不足,常常多食生冷,避热就寒,损伤脾肾阳气,导致胃寒积滞,此时以温热的生姜,驱散寒邪,温中和胃,开胃健脾。此为夏吃姜的益处。 萝卜性凉,入肝、胃、肺、大肠经,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下气宽中、消食化滞、开胃健脾、顺气化痰的功效。 冬季气候寒冷,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人体随之出现“阴盛于外”,常人自觉阴有余而阳不足,常常多食辛辣温热之品,就热避寒,阴伤上火。此时多食萝卜可消积滞,化痰热,下气贯中。 这句广为流传的食疗谚语道出了《黄帝内经》蕴含的阴阳依存互用的养生智慧。 如何养生,《黄帝内经》中划了重点,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黄帝内经》在阐释气本原论、阴阳五行学说、养生理法时参照了传统天文历法当中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等二十四节气时序变化的规律。 == 从《黄帝内经》著书的文字当中,亦可一探其医学理论体系对四时节气的认知。==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这里的“四时”即是指天地之间春夏秋冬循环往复、此消彼长的运动状态,具体细分则契合二十四节气,四时阴阳是自然界生命体生发、生长、成熟、衰老、终结的客观决定因素。 可见,《黄帝内经》认为生命周期运行的根源在于四时阴阳。进一步探究人体生理活动特点,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为便于理解,我们加以变句为“天有四时,以生长收藏;天有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 前半句可以理解为,顺应自然界当中春夏秋冬的节气变化,生命的活动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古人把节气变化的自然属性与生命的内在活动有机结合到了一起。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理论依据即来源于《黄帝内经》的这段描述。 具体而言,《素问·宝命全形论》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告诉我们,人体的生存依靠天地之气以及大自然的水谷精微物质,并随季节变化遵循生长收藏的生理特征。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如果人体生理活动适应四时周而复始的变化,那么大自然的丰富资源就可以成为我们的生命源泉。 “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 天气有四时寒暑变化,人体内也有阴阳盛衰,能够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就不会违背四时的规律。 可见四时节气的变化已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参照坐标之一,明确了二十四节气揭示的天候运行规律与人体生命特征密切相关。 == 辩证思维,《黄帝内经》以其独特的思辨特征认识四时寒暑的“阴阳”之分==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告诉我们,《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体系指导思想是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以阴阳看待四时寒暑,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二者具有各自热与寒的对立特征,同时大自然的寒暑往来也具有阴阳相互转化的特征。我们不妨把二十四节气的各个节令以图示的方式依次归入阴阳太极图当中,不难想象二十四节气的规律变化因循着阴阳对立、阴阳互依、阴阳互易的特征。这一观点极大丰富了对四时节气的医学认知。古代医家把它运用到天人相应、形神相依的中医实践之中,以及“治未病”的基本养生观念之中,世代流传。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养生之道主张顺应四时变化规律来调摄人体生命活动,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生长之门。” 后世中医大家从不同角度对此予以阐释,可谓见仁见智。其中,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从阴阳盛虚的角度认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指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翻开《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可以查到,二十四节气是历法名词,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概念。 它起源于黄河流域,从春秋时代开始到秦汉年间陆续完成二十四个节气的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入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历法地位。 “二十四气,实即岁时节令,岁时,是指一年及其春夏秋冬四时。节令,原是指二十四节(二十四气)各有教令”。 可见,二十四节气从时间脉络追寻,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即已入历。 # 春夏秋冬的五分法 四时节气不仅可做阴阳二分,而且还应用中国古典哲学的五行学说加以五分。 把四时寒暑进行五分,即春、夏、长夏(阴历六月)、秋、冬,以配属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产生五气即风、火、湿、燥、寒,对应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五分法归类五季、五气、五脏,它们皆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把复杂多变的生理及病理现象放在节气变化的维度上动态观察,应时施治。 五季与五脏的有机结合是《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整体观的具体体现之一。 例如,从生理角度分析“春”与“肝”的关系,春(即农历一、二、三月),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以立春为始,随着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六个节气依次出现,大自然的特征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 王安石的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道出春的特性在于风摇树动,取象比类,人体在这春三月当中,其生理机能特征亦是生发、疏通和条达,依据五行配属,肝为将军之冠,春对应肝,“肝主疏泄的过程通过“动”和“升”的趋势来实现,只有肝气条达方能使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知常达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维持健康与长寿,在于平时的养生。 春养肝,在春三月要顺应肝气疏散生发的特性加以调养。起居有常,子时入眠;饮食有节,多甘少酸;和于术数,以动养肝;不妄劳作,张弛有度。肝喜条达,别自找郁闷,以防肝瘀气滞。怒伤肝,生气动怒以后做做导引,练练瑜伽,打打太极,做做心理疏导,尽快打开心结,回归平和。 读《黄帝内经》看二十四节气,使我们深刻感受到《内经》阴阳五行思想的整体观和辩证观的精辟之处,把具有辩证特征的四时节气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精气神等生命特征结合到一起,加以医学应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家的非凡智慧。 二十四节气从天文历法的角度看,直观表述了自然界气候及相关要素周年变化的客观规律,与祖国医学密切相关;以阴阳五行看待四时寒暑,这一特征蕴含在《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当中,历经两千多年的时代变迁,依然存活于当代中医人的行医理念之中,融汇于病因病机的阐释之中,运用于治则理法的实践之中,使其更加富有强大的时代生命力。 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结晶,世界文化的遗产。《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的鼻祖,博大精深;二者都是中华文明的璀璨之星,传承之要。 《黄帝内经》以祖国传统医学的视角,认知四时寒暑,探究随节气变化而出现的天象、物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运用于病因病机的分析、疾病的辨证论治以及指导中医养生的理念,极大丰富了节气的医学内涵。 把四时寒暑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运用于当代中医医疗实践当中,赋予二十四节气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以深远的现实意义。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指春雷乍动,惊醒冬眠的动物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睛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谷类作物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自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一天就是一年的缩影: 3点立春,4点雨水,5点惊蛰,6点春分,7点清明,8点谷雨; 9点立夏,10点小满,11点芒种,12点夏至,13点小暑,14点大暑; 15点立秋,16点处暑,17点白露,18点秋分,19点寒露,20点霜降; 21点立冬,22点小雪,23点大雪,24点冬至,1点小寒,2点大寒。     食物和季节有密切的关系,宜吃时令蔬菜或做成养生粥。 粥是我国传统的饮食类别,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粥的养生作用,俗话说“米粥一碗赛人参”。粥煮食方便,食后容易吸收,尤其适合年老体弱者。除了五谷熬粥,还可以和各种蔬菜、水果搭配,甚至和具有保健功效的中草药一起熬煮成药粥。可根据季节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粥。 # 立春 2 月 3 日或 4 日,太阳到达黄经 315º。 春回大地,白天渐长,气候渐暖,万物开始生发,阳气升腾。此时,北斗七星指向东方,春天的方位应东方。宜食韭菜、虾仁、大枣。荠菜粥荠菜 100 克、花生仁 50 克、粳米 100 克、冰糖 5 克。荠菜洗净切碎,花生洗净捣碎,粳米淘洗干净,和冰糖一起放入锅中,加清水 1 升,先用旺火煮开,再用文火煮 20~30 分钟,以米熟为准。醒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 # 雨水 2 月 18 日或 19 日,太阳到达黄经 330º。这个节气雨量开始增多,气温回升,空气湿润,应注意调理脾胃,宜食山药、大枣、蜂蜜、银耳、芋头、荸荠、甘蔗、萝卜、菠菜。菠菜粥菠菜 100 克、粳米 100 克,食盐、味精适量。将菠菜洗净,开水烫一下,切成段。粳米淘洗后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等米煮熟时放菠菜,煮成粥时放入盐、味精即可。养血润肠,适合大便干结、头晕乏力等症。 # 惊蛰 3 月 5 日或 6 日,太阳到达黄经 345º。惊蛰天上响春雷,惊醒了冬眠蛰伏的虫子。气温升高,日照时间渐长,土壤解冻,桃花开始盛开。此时忽冷忽热,天气变化大。宜食菠菜、韭菜、荠菜、菊花脑,以及糯米、芝麻、蜂蜜、乳制品、豆腐。菊花汤(脑)菊花营养丰富,含黄酮类和挥发油,具有清凉、解热、开胃、降压等功效。菊花的嫩苗可炒菜或煎汤喝,菊花汤有减轻头晕头昏、清肝明目的作用。 # 春分 3 月 20 或 21 日,昼夜平分,太阳到达黄经起点 0º。春分过后,气候温煦,多数地方气温回升到 10℃ ,春风吹拂,风筝升空。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天空出现电闪雷鸣,植物蓬勃生长,要注意身体的阴阳平衡,平抑肝阳,滋阴补肾。山药粥粳米 250 克、山药 100 克、核桃仁 30 克、枸杞子 20 克。粳米淘洗后放到锅内,加水适量,山药清洗切段,等锅煮开后放入山药、核桃仁、枸杞子,文火慢熬,成粥后食用。有补益脾肾的作用。绿豆芽饮白菜根茎头 1 个、绿豆芽 30 克。将白菜根茎头洗净、切成薄片,将绿豆芽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喝汤。有清热利湿解毒的作用。 # 清明 4 月 5 日或 6 日,太阳到达黄经 15º 。天气晴朗,草木生长,花朵盛开,田鼠躲到荫凉下面,彩虹多在雨后出现。东南暖风吹拂,南方雨量充沛,北方仍干燥,但草木开始萌发。清明气候清爽,人体气血也舒畅,继续以养肝滋阴为主。宜食马兰头、荠菜、芹菜、黄瓜、萝卜、荸荠。凉拌香椿芽香椿芽 100 克、豆腐 250 克,大蒜、大葱、生姜、香油、鸡精、食用盐适量。香椿芽洗干净,放到沸水中小火煮 1 分钟捞出,切碎,豆腐清水洗净,切成块,用佐料把香椿芽和豆腐相拌即成。 # 谷雨 4 月 20 日或 21 日,太阳到达黄经 30°。 雨量充沛,谷物庄稼开始成长。水上漂浮萍,布谷鸟叫了,提醒人们施肥播种。南方潮湿温暖,茶香飘逸,北方柳絮飞舞,燕子筑巢,牡丹盛开。谷雨节气要继续保护肝脏,也要调养脾脏。可以食用荠菜、菠菜、马兰头、莴笋、蒲公英、黄豆芽等新鲜蔬菜。豆芽汤黄豆芽 100 克、姜丝 20 克、胡萝卜丁 90 克,植物油、香醋、食盐、芝麻油、味精适量。将油锅烧热,下黄豆芽、姜丝煸炒几下,加水烧开后,放入胡萝卜丁,小火煮,最后用湿淀粉勾芡,放入调料。 # 立夏 5 月 5 日或 6 日,太阳到达黄经 45°。 立夏是夏季开端,麦子麦芒生,蝼蝈鸣叫,蚯蚓在土里活动。我们的身体也进入了生长旺盛期,这个节气要注意养心护胃。莲子粥莲子 20 克、扁豆 50 克、粳米 250 克。煮粥喝。 # 小满 5 月 21 日或 22 日,太阳到达黄经 60°。北方小麦等夏季需要收割的粮食作物种子逐渐饱满,但还没有成熟。南方水稻已经开始抽穗。小满也是采集药材的好时机。小满后气温明显升高,雨量增多,南方进入汛期,湿气加重,需要继续养心健脾胃。多吃清淡具有清热除湿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荠菜、藕、胡萝卜。冬瓜汤冬瓜 500 克,香菜、食盐、味精、植物油适量。冬瓜去皮,洗净切成块,将冬瓜放到锅内,文火炖 1 小时左右,加入食盐、味精、香菜、植物油即可。 # 芒种 6 月 6 日或 7 日,太阳到达黄经 75°。麦子等有芒类作物成熟,谷黍类作物开始播种,自然界阳气继续生长。南方进入了长达一个月的梅雨季节,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这个节气要注意预防湿热,保持身体阴阳平衡。芒种时,南方有煮梅的食俗。酸梅汤乌梅 250 克、甘草 20 克、山楂 50 克、陈皮 20 克,冰糖适量。将乌梅、山楂、陈皮、甘草放入清水中泡 20 分钟,后捞出放入锅里,大火煮开,转小火煮 20 分钟,放入适量冰糖,冰糖溶化后关火,待到汤冷却后盛放到玻璃罐中。酸梅汤酸甜可口,具有清热消暑的作用。 # 夏至 6 月 21 日或 22 日,太阳到达黄经 90°。夏至代表盛夏已经来临,这一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大部分地区进入闷热天气 ,局部会出现暴雨。此时阳气最旺盛,盛阳覆盖其上,阴气开始萌动。鹿角脱落,蝉鸣声起,半夏药草生长。人体各脏器水分消耗大,清热消暑的同时要注意保护阳气。这个节气饮食要清淡。荷叶茯苓粥鲜荷叶一张、茯苓 50 克、粳米 100 克、白糖适量。荷叶煎汤去渣,将茯苓和淘洗干净的粳米加入荷叶汤中煮粥,熬好时加入白糖。该粥有防暑利湿、宁心安神的作用。 # 小暑 7 月 7 日或 8 日,太阳到达黄经 105°。虽天气炎热,但此时并不是一年最热的时候。小暑降水量最多,暑湿容易伤肠胃,要注意不要过多贪凉,可以食用清淡利湿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瓜果、豆制品。绿豆粥绿豆 50 克、薏苡仁 15 克。先将绿豆洗净,用清水泡 1 小时,然后将绿豆、薏苡仁放入锅里,大火煮开后,文火煮烂,喝粥。绿豆味甘性寒,归于心胃经;薏苡仁味甘,性微寒,归于脾胃经。绿豆清热解毒,薏苡仁健脾除湿。两者合食可解暑除湿,但要注意体质虚寒的人不宜长期大量服食。 # 大暑 7 月 23 日或 24 日,太阳到达黄经 120°。萤火虫飞舞,大雨时作时歇。大暑一般处于三伏的中伏阶段,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此时既要防暑热、除湿气,也要预防过度贪凉引起的阳气受困。饮食要清淡,可以吃茄子、冬瓜、丝瓜、西红柿、黄瓜、葡萄、百合。百合粥百合 30 克、粳米 100 克、莲子 30 克、冰糖适量。百合、粳米、莲子洗净,清水泡 20 分钟。加水煮粥,粥煮好后再放入冰糖,溶化后就可以喝粥了。 # 立秋 8 月 7 日或 8 日,太阳到达黄经 135°。暑气消退,天气凉爽,露水产生,寒蝉鸣叫。但南方一些地方仍炎热,秋老虎还在。人体阳气开始衰退,阴气渐渐强盛,生长变收藏,可以吃一些具有滋阴作用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牛奶、花生、梨、红枣、蜂蜜、地瓜。地瓜粥地瓜一个、玉米面一勺。将地瓜去皮切成块,放在锅里大火烧开后再小火煮 10 分钟,然后将玉米面倒入,边煮边搅匀,慢慢煮成粥。 # 处暑 8 月 23 日或 24 日,太阳到达黄经 150°。五谷已经成熟可以收割,天地始肃,萧杀之气显露。南方秋老虎仍有余热,北方天气渐渐凉爽,雨量都有所减少,人的皮肤、口鼻开始干燥,这时需要继续滋阴润燥。宜多食水果蔬菜及清热润燥之品,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芹菜、菠菜、糯米、芝麻。百合莲子汤百合 100 克、雪梨 20 克、莲子 75 克、冰糖 75 克。将百合、莲子洗净浸泡 6 小时,雪梨削皮切块,百合、莲子放到清水锅里,旺火煮沸后加入雪梨和冰糖。百合、莲子有润肺、去火、安神的作用,雪梨有润肺止咳,滋阴降火的作用。该汤养心安神润燥,适合阴虚皮肤瘙痒、心烦、口干咽干等秋燥症状。 # 白露 9 月 7 日或 8 日,太阳到达黄经 165°。夜间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汽夜晚在树木花草上凝结成露珠。“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秋高气爽,鸿雁南归,北方天气更加干燥,昼夜温差大。可以食用润燥、健脾、清肺、补肝的食物,宜吃梨、甘蔗、葡萄等水果以及山药、百合等蔬菜。山药薏苡仁粥山药 50 克、薏苡仁 50 克、银耳 50 克。将山药切成碎块,将薏苡仁加水煮成粥,放入山药和银耳,煮开。山药补肺肾,生津润燥,清咽利喉;银耳富含天然植物凝胶,润肺养阴。该粥可滋阴健脾胃。 # 秋分 9 月 23 日或 24 日,太阳到达黄经黄经 180°。此时昼夜长短相等。“雷始收声”,天上不再打雷;“蛰虫坯户”,小虫开始蛰居;“水始涸”,北方干燥,河水变干。自然界阴气旺盛上升,需养阴养肺,保持阴阳平衡。可以吃温润养阴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雪梨、豆浆、藕。雪梨粥雪梨 100 克、高粱米 200 克。雪梨洗净去皮切块,高粱米淘洗干净,将高粱米放入锅中,煮开后再放入雪梨,文火煮成薄粥。该粥有滋阴润肺的作用。 # 寒露 10 月 8 日或 9 日,太阳到达黄经 195°。气温继续降低,早晚温差更大,露珠寒凉,白露即将成霜,天气更加凉爽。北方已是深秋景象,黄菊盛开,红叶绽放;南方秋意渐浓,风立残荷。人体阳气继续减退,阴气生长,养生要继续调整阴阳。宜多吃滋阴食品,如核桃、银耳、百合、莲藕、牛奶,水果可以吃香蕉、苹果、柿子。枸杞银杏粥枸杞子 30 克、莲子 30 克、大枣 20 个、银杏 15 粒、粳米 100 克、冰糖适量。莲子先煮 15 分钟,再放入枸杞子、大枣、银杏、粳米,煮开后,改用小火,煮至粥稠时加入冰糖。枸杞子滋阴补肾,银杏化痰止咳。该粥有清心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 # 霜降 10 月 23 日或 24 日,太阳到达黄经 210°。黄叶垂落,虫子蛰伏冬眠,夜间水汽凝结成霜。北方大白菜收获,柿子成熟。霜降是秋向冬过度的节气,要开始注意保暖,可以喝些平补养胃的粥。芡实花生粥芡实 100 克、红枣 20 个、花生仁 50 克、红糖适量。芡实、红枣、花生仁洗净,加水熬粥,粥成后再加入红糖 2 茶勺。芡实健脾,红枣补血,花生护胃,该粥可以滋补气血。立冬11 月 7 日或 8 日,太阳到达黄经 225°。天气寒冷,万物进入收藏阶段,人体阳气潜藏,新陈代谢变慢,此时要注意补养肾,可以吃一些温补食品,如葱、姜、桂圆、红枣。芝麻红枣粥黑芝麻 30 克、红枣 20 个、粳米 100 克。粳米淘洗后,将黑芝麻、红枣一起放到锅内,加水煮开后小火熬粥。该粥有暖胃、补益气血的作用。 # 小雪 11 月 22 日或 23 日,太阳到达黄经 240°。气温渐渐降低,北方开始下雪。天气上升,地气下降。气候阴冷,一些体质偏寒的女性要开始补充阳气,宜食用具温补作用的粥,但不可温补过甚。枸杞红枣粥枸杞子 10 克、红枣 6 个、粳米 100 克。将枸杞子、红枣、粳米洗净,一起放到锅内加水熬成粥。该粥有暖胃、补益气血的作用。 # 大雪 12 月 7 日或 8 日,太阳到达黄经 255°。大雪意味着北方将大雪纷飞,地面出现积雪,天寒地冻,而人体阳气开始萌动,是冬季进补的好节气,可选驱寒保暖的粥类。茯苓枣姜粥茯苓 10 克、红枣 20 个、生姜丝 10 克、粳米 100 克、红糖适量。粳米淘洗干净加水,将茯苓、红枣、生姜丝放入熬粥,粥成后加上适量红糖即成。茯苓健脾胃,红枣补血护胃,生姜散寒。这款药粥尤其适合冬季怕冷、脾胃寒凉的女性。 # 冬至 12 月 22 日或 23 日,太阳到达黄经 270°。冬至昼短夜长。数九寒天来临,地下阳气生发。此时人体内的阴气达到最高峰,阳气在体内萌发,可继续选择温补作用的粥或汤。桂圆杜仲萝卜汤桂圆肉 10 克、杜仲 6 克、白萝卜 50 克。洗净,下锅熬成汤。桂圆、杜仲性温,白萝卜行气助消化。该汤有补肾、散寒、助消化的作用,最适合腰冷、小腹胀痛者。 # 小寒 1 月 5 日或 6 日,太阳到达黄经 285°。小寒正值“三九”,寒气逼人,可继续温补,但要注意阳气已升发,温补不可过度。腊八粥粳米、小米、玉米、薏苡仁、红枣、莲子、花生、桂圆、红豆等食材适量。洗净后,文火慢熬成粥。桂圆红枣粥桂圆肉 10 克、红枣 10 克、粳米 100 克。将粳米淘洗干净,红枣洗净去核,和桂圆肉一起下锅,熬至粥烂。桂圆温补,红枣养胃,这款粥非常适合因寒冷而腹部冰冷、面色苍白、浑身乏力的血虚体质的女性。 # 大寒 1 月 20 日或 21 日,太阳到达黄经 300°。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河水结冰,人体内阳气继续升发,可食用散寒、升阳、疏肝的药粥。桂圆陈皮粥桂圆肉 10 克、陈皮 6 克、枸杞子 10 克、粳米 100 克。陈皮放入水里,先熬 20 分钟,将陈皮捞出,再放入桂圆、枸杞子、粳米,文火慢熬到粥烂。桂圆温补,陈皮疏肝,枸杞子补肝肾,这个粥方可以散寒,升发阳气。
智能制造CEO
2024年9月17日 19:59
分享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微信扫一扫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进行分享
复制链接
关于 MrDoc
觅思文档MrDoc
是
州的先生
开发并开源的在线文档系统,其适合作为个人和小型团队的云笔记、文档和知识库管理工具。
如果觅思文档给你或你的团队带来了帮助,欢迎对作者进行一些打赏捐助,这将有力支持作者持续投入精力更新和维护觅思文档,感谢你的捐助!
>>>捐助鸣谢列表
微信
支付宝
QQ
PayPal
Markdown文件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