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体系与个人成长
人生需要处理的三大关系
新社会主义“社会学”——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话语体系
知识分享网站
2024年全国十大灵活用工平台
人生发展的8个阶段
小学生7-12岁
老年人心理特征
中年期的生理心理
中学生12-16岁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
学前期(1~3 岁)
幼儿期(3~6 岁)
婴儿期(0~1 岁)
小孩的叛逆期
中学课程
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
-
+
首页
学前期(1~3 岁)
# 学前期的年龄特征(1~3 岁) 1~3 岁称为先学前期,这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表现在儿童在这时期学会走路,开始说话,出现思维,有了最初的独立性,这些都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因此可以说,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是在这个时期才逐渐齐全的。 一、动作的发展 1~3 岁的儿童和 1 岁前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动作增多、熟练和复杂化。其中明显的成就是学会独立行走,初步学会使用工具和做游戏。 1.身体动作 1 岁左右,儿童开始学习独立行走。刚开始独自走路时,还走不稳,步子显得很僵硬,头向前,前脚掌着地,走得特别快,经常跌跤。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个: ①身体各部分比例同成人不同,头重脚轻,导致走路时难以保持平衡。 ②骨骼、肌肉发育比较嫩弱,骨组织不坚硬,肌肉力量较差,还不能有力地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姿势。 ③神经系统协调动作的能力尚未发育完善, 全身动作不能协调一致。 刚开始学步的孩子常把两臂张开,有时甚至横着走,以保持身体平衡。 孩子学会自由走动,同时也发展了全身的各种动作。 1 岁半的孩子可以走上楼梯。 2 岁左右,孩子学会了双脚原地跳和原地站立踢球,学会了跑和攀登,并且很少跌跤。 2 岁左右的孩子,动作虽然仍不够灵活,但是活动的积极性却非常高。 以后,孩子又陆续学会越过小障碍,单独上下楼梯,双脚学小兔向前跳。 到了 3 岁时,还学会了独脚跳等比较复杂的动作。这些动作的发展,使儿童得到了解放。他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活动,从而大大开阔 了视野,扩大了认识范围,促进了心理的发展。 2.手的动作 1 岁时,手逐渐灵活,能根据物体的特点和功用采取适当的动作。 1 岁半以后孩子逐渐把物体当“工具”来使用,也是就说儿童不再只是敲敲打打,而会恰当的使用,如:用杯子喝水,用勺吃饭等,开始了活动的萌芽。 2 岁以后,开始学着自己穿脱衣服、系扣子、洗手、用筷子吃饭等。可以说,这是人一生中开始使用“工具”(用具)的年龄。 # 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1~3 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期间出现了许多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 响的事件。 1.语言的形成 随着与成人的交往日益发展,婴儿主要的交际工具——身体接触、表情等渐渐显得不太适用了,而言语交际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这种变化促进了学前期儿童言语的迅速发展。如果说,婴儿期是掌握本族语言的准备期,那么,学前期则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在短短的两三年里,儿童不仅能理解成人对他说的话,而且能够运用口语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还能根据成人的言语指示调节自己的行为。言语的形成和发展也促进了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概括性的发展。 2.思维的萌芽 思维是高级的认知活动,是智力的核心。学前儿童的思维在实物活动中出现了,使他们的整个心理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的发生,不仅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已基本形成,同时也引起原有的低级认识过程的质变:知觉不再单纯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也开始反映事物的意义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解性的”知觉,即思维指导下的知觉;记忆的理解性增强了,有意性也出现了;情绪情感逐渐深刻;意志行动产生了;儿童的心理开始具有最初的系统性。 但学前期儿童的思维总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不开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动作,具有直觉行动性。 3.自我意识的萌芽 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 中,通过“人”与“我”、“物”与“我”的比较中,逐渐认识到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与作为主体的自己 之间的区别,从而形成对自己的认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透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 大约 2 岁左右, 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智能制造CEO
2024年6月10日 08:07
分享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微信扫一扫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进行分享
复制链接
关于 MrDoc
觅思文档MrDoc
是
州的先生
开发并开源的在线文档系统,其适合作为个人和小型团队的云笔记、文档和知识库管理工具。
如果觅思文档给你或你的团队带来了帮助,欢迎对作者进行一些打赏捐助,这将有力支持作者持续投入精力更新和维护觅思文档,感谢你的捐助!
>>>捐助鸣谢列表
微信
支付宝
QQ
PayPal
Markdown文件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