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产业
世界芳香健康产业与美业融合发展国际论坛暨芳香健康产业分会换届大会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芳香健康产业分会
芳香产业
每个药食同源产品如何打造一个十亿企业百亿产业
2023年精油市场消费趋势
液洗类化妆品
产业联盟会员
各品种投入产出
禹州道地药材
大棚种植项目
植物的在线百科全书或数据库
中华本草:金银花
香草植物
十大入门级精油&使用方法分享
芳香健康产业协会
唇形科植物的主要特征
蒸汽蒸馏法
作物的分类
10种常用精油搞定几乎所有的棘手状况
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许昌中药材产业链加快中医药产业提质增效
禹州中药材
《饲料原料目录》117种具有药食同源特性的天然植物及其功能作用
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
芳香物质
脂肪族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脂肪酸的测定
挥发性
抗氧化剂和氧化应激
护肝
精油挥发温度
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研究进展
精油 促进挥发的原理
精油保存的7大原则一定要记住
玫瑰水纯露
芳香植物(aromatic)
中药化学-黄酮类
关于精油的检测
桑叶的主要成分及开发利用价值
纯露生产数字化及产业发展
精油的特点、级别、通性、化学成分、副作用、使用禁忌及挑选
精油功效对照表
常用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表
常用精油
精油
精油功能配方
精油分类
精油功能护肤精油
蒸气蒸馏法从芳香植物中提取精油
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
-
+
首页
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研究进展
  植物精油(Essential oils,Eos),又称挥发油(Volatile oils),属于植物源次生代谢产物[1],是存在于植物体中的一类可随水蒸汽蒸出且分子量较小的挥发性油状液体物质,具有强烈的气味和香味。一般情况下,植物中精油在含量少于1%,但少数也可达到10%以上(如丁香精油)。植物精油一般从植物原料的种子、茎、叶、根、嫩枝、皮、花、果实、树胶和全草中获得,其成分受植物品种,采摘时间,栽种地理位置以及栽培环境的影响。 1. 植物精油资源及理化性质研究 1.1植物精油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博,自然气候条件具有多样性,适合多种类型的精油植物生长,是世界上精油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精油植物约有八百三十五种[2]。常见的富含精油植物见表1-1。 精油在植物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存在于全株植物中,有的则在特定的器官中含量较多,例如桂花精油和玫瑰精油主要集中于花朵中,薄荷精油和留兰香精油在叶子中的含量较高,而柠檬精油和柑橘精油则主要存在于果皮中。另外,有时同一株植物的精油化学组成随其器官分布部位的不同,也有明显差异:肉桂根部精油中富含樟脑,叶片中精油主要含丁香酚,而皮中精油则含肉桂醛较多。 1.2 植物精油的提取 植物精油的提取方法很多,目前主要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浸取法和冷压法进行提取。采用浸取法提取时,根据溶媒不同,又分为油脂吸附法、溶剂萃取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3]。在对植物精油成分及活性进行研究时,常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溶剂萃取法及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精油。其中尤以水蒸汽蒸馏和超临界流体萃取为最佳,所获精油提取率及纯度均较其它方法高。 1.3 植物精油理化性质[4] 植物精油多为无色或淡黄色的透明状液体,有些精油因溶有少量色素而呈现特殊的颜色。精油在常温下容易挥发。精油的值呈中性或酸性,且具有特殊而强烈的气味。大多数精油具有高的折光率(1.43-1.61)和一定的旋光度(+97°-117°);一般比水轻(丁香油和桂皮油除外),其比重一般在0.85-1.065之间;沸点在70℃-300℃之间。精油在常温下为液体,有时在低温环境下可析出其主要成分,如樟脑和薄荷脑等。精油不溶于水,而易溶于如石油醚、乙醚和二硫化碳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中,在高浓度的乙醇中全部溶解,在低浓度的乙醇中部分溶解。精油对空气、日光和温度较为敏感,经常接触空气会使其逐渐氧化变质,使自身的比重加大,颜色变深,失去原有的气味,而精油的气味是评判其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 1.4 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 精油的化学组成十分复杂,一种精油往往含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组分。表1-2列出了常见植物精油的主要成分。精油的化学组成虽然复杂,但从结构上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萜烯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以及含氮含硫类化合物[5]。 2. 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研究 2. 植物精油的抑菌活性 植物精油以其显著的抑菌活性和广泛的抗菌谱范围,以及与化学抑菌剂相比副作用和残留毒性小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在抑菌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内外出现了大量的关于精油抑菌活性的报道。 钱骅[6]等研究了9种精油八角、大蒜、花椒、牛至、生姜、按叶、山苍子、薄荷、紫苏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按叶精油对枯草芽抱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好,牛至精油、大蒜精油和山苍子精油对枯草芽抱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而紫苏精油则能显著抑制枯草芽抱杆菌的生长。Valero和Salmeron[7]研究了11种芳香精油对蜡状芽抱杆菌的抑制作用,发现肉桂精油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其次为百里香精油、丁香精油、牛至精油、迷迭香精油和鼠尾草精油等。何纬[8]等利用纸片扩散法和连续稀释法,对薰衣草精油和橙花精油进行体外抑菌活性测定,发现两种精油对5种供试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念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吴慧清等人[9]采用纸片扩散法和试管稀释法比较了42种植物精油的抑菌作用,结果显示真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对植物精油最为敏感,其中13种精油对5种供试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抱杆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的抑制效果最好,其强弱顺序如下:肉桂精油>百里香精油>柠檬草精油>香茅精油>雪松精油>山鸡椒精油>天竺葵精油>桂皮精油>芫荽精油>罗勒精油>山苍子精油>欧薄荷精油>茴香精油。马英姿等人[10]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樟树叶精油和天竺桂叶精油,并测定了这两种精油对4种供试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青霉和黑曲霉)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樟树叶精油的含量为0.52%,而天竺桂叶精油的含量为0.53%;天竺桂叶精油对除青霉外的菌种都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而樟树叶精油则对所有的供试菌种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erger Ankri和David Mirelman[11]研究发现大蒜油的抗菌谱非常广,对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植物精油表现出的优良抑菌活性和广谱性,将有助于人们找到更为理想的天然防腐剂,这也符合人们追求“绿色健康”理念的需要。 2.2 植物精油的抑菌機理 目前,关于植物精油抑菌机理通常认为是精油的疏水性成分能够直接作用于微生物细胞膜,导致细胞膜的流动性增加,随之细胞膜结构被破坏,细胞内部的重要离子和内溶物会渗出,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Turgis等人[12]研究了芥子精油(mustard EO)对大肠杆菌O157:H7和沙门氏菌的作用机理。经扫描电镜(SEM)观察,这两种菌的细胞膜完整性都被破坏,细胞内部的PH值下降,胞内ATP大量流失,并且伴有明显的细胞内溶物流出,最终导致细胞死亡。Oussalah等人[13]研究牛至精油、肉桂精油和香薄荷精油对大肠杆菌和李斯特氏菌的作用方式,得到了和Turgis等人相同的结论。孙峋等人[14]对迷迭香酸的抑菌机理作了研究,发现迷迭香酸可改变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细胞膜通透性,导致胞内还原糖和蛋白质的渗漏,引起细胞死亡。Pasqua等人[15]在研究天然抑菌物质(丁香酚、百里香酚、香芹酚、柠檬烯和肉桂醛)对细胞膜的作用机理时发现,这些物质能显著降低细胞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并且能够损坏细胞膜的结构。郑罡等人[16]在研究茶树精油对白假丝酵母的抑制作用时,发现茶树精油能够扰乱菌体胆固醇、甘油三脂以及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产生抑菌与杀菌作用。 总体来说,目前对植物精油抑菌机理的研究还不成熟,活性抑菌物质的具体作用方式和作用靶点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3. 植物精油抑菌活性展望 植物精油来自于天然,具有很好的环境兼容性,这使得其成为开发无公害农药的一个重要资源,但需要将其开发成为农药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3. 扩展具有农用抑菌活性的植物精油资源 目前仅有二十余种植物精油进行了农用抑菌活性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植物精油(如天竺葵、牛至、黑胡椒、艾叶等植物的精油)在医疗方面得到了研究,这些植物精油都具有潜在的农用抑菌活性。对此类植物精油进行农用抑菌活性研究将极大地扩展植物精油资源在农业上的应用,使植物精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2 植物精油中抑菌活性成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植物精油中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而真正具有抑菌作用的化合物可能仅为其中一种或几种,各化合物间也可能存在复杂的拮抗或者增效作用,这就需要对精油中的活性化合物进行分离并鉴定其结构,为新农药的开发提供必要的资源。采用活性跟踪结合仪器分析(如GC/MS、GC/IR等仪器)的方法将大大提高获取活性化合物的速度。 3.3 植物精油作为农用杀菌剂在产业化研究和应用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植物精油无论是以单种植物精油还是以多种植物精油混合物作为制剂,它们都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另外,许多植物精油具有多重生物活性,即具有杀虫活性,也具有抑菌活性。植物精油的这些特点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杜丽娜,张存莉,朱玮,等. 植物次生代谢合成途径及生物学意义[J]. 西北林学院学 报,2005,20(3):150-155 [2]金琦. 香料生产工艺学[M].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1996 [3]Yao X S(姚新生). The Medicinal Chemistry of Natural Products,3rd Ed(天然药物化学,第三版).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2 [4]焦启源. 芳香植物极其利用上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5]郭秀艳. 臭柏、油松精油的提取与抑菌活性[D]. 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6]钱骅,赵伯涛,夏劲,等. 九种精油的抗菌活性及其防腐特性研究[J]. 中国调味品,2010,35(4):69-72 [7]Valero M, Salmeron M C.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1 essential oils against Bacillus cereus in tyndallized carrot broth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3,85:73-81 [8]何玮,李光武,傅佳. 薰衣草及橙花精油体外抑菌作用的研究[J]. 安徽药,2010,14(5):525-527 [9]吴慧清,吴清平,石立三,等. 植物精油对微生物的抑菌效果评估研究[J]. 食品科学,2008,29(12):83-86 [10]马英姿,谭琴,李恒熠. 樟树叶及天竺桂叶的精油抑菌活性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29(1):36-40 [11]Serge A, David M.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of allicin from garlic [J]. Microbes and infection, 1999,1: 125-129 [12]Turgis M, Han J, Caillet S, et al.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mustard essential oil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and Salmonella typhi [J]. Food control, 2009,20:1073-1079 [13]Oussalah M, Caillet S, Saucier L, et al. Antimicrobial effects of selected plant essential oils on the growth of a Pseudomonas putida strain isolated from meat Meat Science, 2006, 73:236-244. [14]孙峋汪,汪靖超,李洪涛,等. 迷迭香酸的抗菌机理研究[J]. 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8(4):41-45 [15]Pasqua R D, Betts G, Hoskins N, et al. Membrane toxicity of antimicrobial compounds from essential oils [J].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 2007,55:4863-4870 [16]鄭罡,曹煌,魏羽佳. 茶树油对白假丝酵母菌抑菌效果[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07,24(5):438-440
智能制造CEO
2024年5月12日 21:07
分享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微信扫一扫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进行分享
复制链接
关于 MrDoc
觅思文档MrDoc
是
州的先生
开发并开源的在线文档系统,其适合作为个人和小型团队的云笔记、文档和知识库管理工具。
如果觅思文档给你或你的团队带来了帮助,欢迎对作者进行一些打赏捐助,这将有力支持作者持续投入精力更新和维护觅思文档,感谢你的捐助!
>>>捐助鸣谢列表
微信
支付宝
QQ
PayPal
Markdown文件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