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经济学名著
投资大咖们推荐的书目
中国投资必看
学科门类
举世公认的十大顶尖经济学大师
中央经济智囊
克强经济学
中国式现代化论纲
创业书籍
战略管理:“精益创业”理解与实践
所长林超
给年轻人的跨学科通识课
全球化
枪炮、病菌与钢铁
对科学的三大误解
《人类简史》思维导图
2023年全球富裕地区前20名盘点
张国群 经济学观点
资本主义兴于商业革命败于商业反革命
数字货币的第四次革命
关于数字货币与行业转型的思考
数字货币是如何来赚钱的?钱从哪里来?
第三产业数字经济
全球数字经济与开放规则演变
数字经济离不开数字货币
货币发展
美国的“三角循环”体系
如何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
收入与分配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数据要素行业专题
全球科学家流动趋势呈现中美欧大循环和北上深内循环
加快数据开发利用,推动数据要素发挥乘数效应
技术生态内循环,美、德、中比较分析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循环与科技创新趋势
美元金融霸权
美元的霸权之路
中国上市公司500强排行榜
收入与分配 市场经济
工程建设行业
中国500强食品饮料生物制药
中国化学70年·印记|“我们”的1974
经济运行史
中国进口依赖
川普2.0
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
-
+
首页
对科学的三大误解
2022年说话就过去了,有人说,这一年的寒冬格外的凛冽,在封控中等待出门,在解封中闭门家中,生物科技的高下决定这场疫情的始终。喧嚣三年的贸易战最终落脚在科技战,“硬科技”成为年度热门词。可见,无论疫情,还是国内经济,都绕不开“科技”二字。 科技,是科学science和技术technology,两个不同意思的词的组合。“科学”是舶来品,传到中国已是很晚。谁率先使用了“科学”一词,学界先后提出多种看法,有人认为是康有为,有人认为是梁启超,有人认为是严复。无论是谁,都是==19世纪的事儿==了。 王国维1899年在为《东洋史要》中译本作“序”时说过:“抑无论何学,苟无系统之知识者,不可谓之科学。中国之所谓历史,殆无有系统者,不过集合社会上散见之事实,单可称为史料而已,不得云历史。”这是目前可见的文献中,明确记载“科学”一词的出处,而且提出“科学是系统性知识”的观点。 因为科学的“迟到”,以及悠久汉文化的根深蒂固,中国人观念中的“科学”认识一直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有诸多误解,总结起来有三:“科”“技”不分;“科学”与“宗教”对立;“科学方法论”用于社会治理。 # 误解一:“科”“技”不分 “科学”二字,中文里特别容易读成“科技”。“科技”二字深究起来,更多的是指“技术”,而不是“科学”和“技术”的简称。这说明,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是将“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的。就仿佛把道与术混为一谈。 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彼此难解难分。中国人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科学,如前所述,是从19世纪才真正开始的,而此时,西方科学已开始进入了技术化、分科化、职业化、力量化的新阶段。这个特殊的时机引进,难免就让我们把“科学”当成“科技”。 简单说,科学是思维方式;技术是应用发明。 “科学”通常表现为一个抽象的逻辑模型,例如牛顿三大定律,乍一看,几乎没有任何实用性;“技术”则表现为一个个具体的实际应用,如中国四大发明,今天的5G技术、AI技术等。 科学的技术化并非自古有之,而是19世纪之后的事。在此之前,“科学”和“技术”大体各自发展。“科学”的发展动机并不是“技术应用”,“技术”也并不一定借助“科学”。如果我们把“科技”一体化看成理所当然,就使我们无法理解科学的起源和科学发展的真正动机。 在理解“科学”方面,我们中国人有很强的“应用”倾向。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有关系。中国文化具象、务实,强调“学以致用”,对学术往往抱有明确的功利、实用主义态度,不认为学术、学问、知识有独立不依的价值,读书的价值尽在“黄金屋”、“颜如玉”、“敲门砖”和“进身之阶”。 反映在对科学的理解方面,就是强调科学是一种生产力,是人类为了物质生存的需要而自发从事的一项活动。离开了应用,离开了国计民生,就根本无法理解“科学”是怎么回事。 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成书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全部都是数学概念的推导与延伸,看上去没有丝毫实际用处。而中国人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成书于公元一世纪前后,几乎都在解决实用性问题——如何丈量田地,怎么算粮价等,且作者已不可考。 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两名科学家一位是钱学森先生,导弹专家,代表着重要的国防实力;另一位是袁隆平先生,杂交水稻专家,代表着粮食有保障。他们的名气,体现的是中国人对科学和科学家的实用主义理解。 既然认为科学的目标和动机就是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那么,自然地会认为,所有的民族在所有的历史时期都有科学,于是,有非洲的科学、美洲的科学,也有中国古代的科学。这种把各个文明中形形色色与自然打交道的知识都称为科学,是一种“宽宏大量”,是“科学”术语的广义化使用。其结果,一方面助长了并不熟悉“科学”本义的国人虚幻的民族主义自豪感,另一方面使国人一再错失真正的科学精神。 其实,科学并不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技术是,但科学不是。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技术传统,但是“科学”,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目前所知,只是古希腊的产物。 古希腊之前,两河文明、埃及文明都已存在了两千多年,金属冶炼、文字、城市、高大的神庙和陵墓、精细的手工业、知识分子阶层,都十分发达;在古希腊同时或之后,地球上又出现了更多辉煌灿烂的文明,也积累了各式各样的神圣知识和实用知识。 在希腊文明式微之后,科学的火种也时断时续、奄奄一息。后来正是对希腊文明,包括科学的复兴,称为“文艺复兴”,才产生了现代科学。 爱因斯坦1953年给斯韦策的信中讲:“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紧接着上面的话,爱因斯坦接着说:“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做出这些发现是令人惊奇的。” 这说明,==“科学”并不是人类文明中的普遍现象,而是极为“偶然”、极为“稀罕”“令人惊奇”的现象==。 ==科学本身,是来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就是求实求真。科学本身无国界,和科学家的国籍、年龄、性别、信仰是没有关系的,科学最终达成的东西是普世性的,对于世界上的所有人类都适用,这才是科学根本的地方。 一百多年来,从高举“赛先生”的大旗,再到“科教兴国”,科学已渗透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对科学的真正含义却一知半解。一方面,把科学奉为“真理”,另一方面依然采取一种实用主义立场,“师夷长技以制夷”,将其视为一种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由于在“理解”科学本质方面,缺课甚多,原始创新不足、原创乏力、缺乏具有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也就不足为奇。 # 误解二:科学与宗教对立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科学与宗教是尖锐对立的,认为科学讲究的是怀疑、实证精神,而宗教要求的是纯粹的信仰,不容质疑。然而,这是一个误解。正如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言,基督教这样的高级宗教,不断改革发展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去芜存菁,不断剔除原始巫术的成分,是一个的理性化的过程。 在很多人眼里,宗教往往同迷信划上了等号。但实际上,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都拥有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其神学思想之高深,堪称是人类文明中最精致的思想体系。而这些宗教往往反对的就是迷信,诸如作法,算命,跳大神等。 还有很多人认为,科学家都是无神论者。然而,过去300年最有影响力的300名科学家中,只有20多人不信仰上帝。他们普遍认为,上帝写了两本书,第一本书是《圣经》,还有一本书就是宇宙万物。崇拜上帝有两大途径,阅读《圣经》,和探索上帝隐藏在这个世界上的规律。 ==科学与宗教是互相滋养的==。无论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牛顿的“三大定律”、还是诸如水在正常气压下,100度就烧开,0度就结冰等自然规律,都是上帝所谱写的华丽篇章,他们把上帝归位一切事物的“第一因”。 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基督教是科学的接生婆。”电学之父法拉第就是教堂的神职人员;电报的发明人摩尔斯在人类第一则电报上写道,“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牛顿在发现了“三大定律”后说,没有上帝,这一切根本不可能发生。 历史课上“布鲁诺被宗教裁判所烧死”,事实上,布鲁诺是宗教系统里的异端,他宣称耶稣和摩西都是大巫师,而基督教的十字架,是从古埃及偷来的,只有古埃及的“太阳神”才是真正的主。可见,当时复杂的宗教冲突,才是布鲁诺被架上火刑柱的根本原因。 # 误解三:滥用科学方法论 哈耶克在《科学的反革命》中认为,==科学方法论——“精确控制,完美管理,建立模型,准确预测”,只能作为人类社会研究的一个参考维度==,如果将其用于指导、规划社会运行,就变成了滥用理性的“唯科学主义”。 试图用科学方法,致力于发现永恒不变的“社会规律”,并由极少数精英对其进行直接控制与运用的“唯科学主义者”,是导致20世纪文明倒退、经济匮乏、社会混乱与人道灾难的根本原因。 如今,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早已远超20世纪。遗憾的是,人类对科学不切实际的期望,甚至滥用,绝不逊色于20世纪初的贪婪与幼稚。 如:区块链、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可以随时监控万物的走向, 于是有人提出,物联网加人工智能,可以复活“计划经济”,“AI”将颠覆现有社会秩序,实现对全社会精确把控,从而达到“完美状态”; 基因编辑技术的成熟,人类可以摆脱遗传的限制,随心所欲地设计自身,世界上将不再有疾病,人类的智商将提高上百倍,既可以消灭贫困与不公,还可以让人类进化速度提速。 人文社科研究的对象是人,人性复杂多变、人的行为变幻莫测,人类经济活动的背后,是千百万人观念的定式和历史文化的综合,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精确预测的==,纯粹的数学模型永远走不出自娱自乐的泥沼。 2022年,试图通过精确把控,从而达到“完美状态”的一次伟大尝试,所造成的后果,付出的代价,已显而易见。
智能制造CEO
2024年2月17日 19:05
分享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微信扫一扫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进行分享
复制链接
关于 MrDoc
觅思文档MrDoc
是
州的先生
开发并开源的在线文档系统,其适合作为个人和小型团队的云笔记、文档和知识库管理工具。
如果觅思文档给你或你的团队带来了帮助,欢迎对作者进行一些打赏捐助,这将有力支持作者持续投入精力更新和维护觅思文档,感谢你的捐助!
>>>捐助鸣谢列表
微信
支付宝
QQ
PayPal
Markdown文件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