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生态修复之十五种防沙治沙植物
无人区
东北衰落的原因
西北地区6大城市
甘肃省、宁夏2022年各区县GDP排行
灵武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地图看中国十大平原:东北平原相当于 20 个北京
平原面积占比排名前六大的省级区域是哪些?其GDP水平怎么样
全国各省平原面积一览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对策分析
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素及特征
全国共有605所一本高校
喜马拉雅山的人造洞穴,是否是史前大洪水的证据
山海经中记载的昆仑虚指的并不是现在大家理解中的昆仑山脉
女娲是在哪儿造人补天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女娲补天,史前大洪水的真正秘密
生命起源
蒙古
2023各省GDP
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深入探究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公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行
西部地区数字基建
2022年我国内地31省市GDP、人口数和面积总览
国家统计局数据发布日程
一二三四五线城市的人均GDP排行
2022年中国333座城市(含港澳台)GDP排名
2022全国县域200强
禹州
道法术器势
仓颉造字
天文星象历法
地球科学数据库
古文字
中华文明探源星象历法
广百宋斋乔晓阳
大禹在河南建都,为何却在甘肃积石山治水
南佐仰韶文化遗址的黄帝猜想
黄河 甘肃
黄委会 黄河历史
长江的前世今生
中国的12条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
大河孕育夏文明
中华民族文明溯源
全历史
人类历史
华夏
2023年全球各国人口最新排名
俄罗斯,明明3/4位于亚洲,为何却是一个“纯粹”的欧洲国家
长江流域地图
地址年代表
地球进入全新地质时代——人类世
显生宙参照表
世界人口2050
地图
地理书籍
货币与金融学
王人博:《1840年以来的中国》序言
世界近代史
明清错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中美两国
天文气候带
热带无强国、发达国家都在温带中的地理问题
世界地理
北欧国家为什么都这么发达?他们凭什么富裕?
俄罗斯
青藏高原-地球第三极-中国从哪里来
东欧与西欧
德国史 哈布斯堡家族纵横欧洲645年之久,历任9大国家的君主
第一次世界大战
美国的前世今生
印度历史
伊朗高原
巴基斯坦的历史和现状
中南半岛七个国家
巴基斯坦有什么能力与印度对抗
巴基斯坦遍布山地,气候干旱,如何养活2.4亿人
2023年日本GDP总量被德国超越,从而跌出了世界前三的位置
世界经济大国
珠三角VS长三角
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孟德斯鸠的法与政体观
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具体体现
关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美国启蒙运动与美国革命(1764-1815)
5分钟看完美国史
中国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墨家非儒,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启蒙运动
墨家为什么会消失在历史之中
墨家为何突然绝迹?差点让中国领先世界2000年
中国最强的10个都市圈
印度土地农业优势
印度国土的天花板:质量总体优秀,但也有5大硬伤
美元体系之外
隐秘的“金融战场”:除了SWIFT大招,欧美还要“废掉”俄庞大外储
美欧制裁俄罗斯,金融“核武器”:SWIFT到底是什么?
美国全球霸权背后的秘密武器:全球化与长臂管辖
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滥施五大霸权危害世界
揭露美国五大霸权,认清真实嘴脸系列之四《蛊惑人心的文化霸权》
金庸武侠的五绝秩序
《权利斗争论》读书笔记
权利斗争
马基雅维利:政治的本质就是利益斗争,与道德毫无关系
《天道》
温铁军农业问题观点汇总
石油vs电力
世界一流电力企业评价与对标分析
普鲁士700年:欧洲近现代的地缘政治和领土之争
德意志为什么叫神圣罗马帝国
1848—1918:欧洲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从此一去不复返
影响欧洲历史进程的十大帝国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三部曲”
春秋战国各阶段地图
春秋时期的贵族政治的历史变迁
王子朝奔楚之路新发现
春秋战国年表
苏锡常、杭绍甬、厦漳泉,三城市群人口、面积、GDP、热力图对比
江苏城市规模
江苏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江苏省13市消费实力
万亿消费的城市
丝绸之路和大航海时代
开辟新航路并非因为奥斯曼阻断东西方贸易
世界强国
各省外贸依存度
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均衡发展研究
大湾区的发展上限为何不如长三角
当代历史
苏联的 1941 年的失败和 1991 年的解体
杰弗里·萨克斯:美国政治进入“勃列日涅夫时代”
勃列日涅夫时代
1980年预言苏联10年后灭亡的专家,09年又预言:美国在2025年崩溃
帝国衰败分4步,美国现在到哪一步了
通过西方三大宗教的历史渊源,读懂当今世界局势
世界各国粮食安全
一图看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3者的联
夏商周春秋战国
三皇五帝时代
犹太财阀
揭秘共济会:世界上最神秘的兄弟会
元明
宋元明
历史年代表
上古历史朝代表
真武大帝
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
-
+
首页
明清错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当探寻近代中国的的落后和腐朽的根源时,有一些历史迷甚至是历史学家都持有这样的观点: 清军入关后,统治者倒行逆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妄自尊大,闭关锁国,强行打断了明朝末年的历史进程,使中国错过了本该在发生的资产阶级兴起和第一次工业革命。 这种说法虽然不算是主流,但也拥有众多拥护者,为什么呢?这就要从明代的经济讲起。 明朝中叶,虽然说在当时重农抑商依然算是主流,资本主义萌芽却已经在中国悄然出现,何为“资本主义萌芽”? 举个例子,一个地主,之前一直靠收租子生活,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个商机,贩卖丝绸要比收租赚钱得多,可问题是,当时丝绸的生产十分分散,要想取得巨大利润的话非常困难,这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买了很多织机,雇了一些(具有人身自由的)织工,于是区别于小农经济的另一种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就这样产生了。 可以说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上,中国与世界其实是同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认为明末有希望发生革命的原因之一,不过还有一些人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即便是在明末,小农经济仍旧是经济的主体,当时的中国依然缺乏强大的资产阶级力量来推动革命。 “闯王”李自成也是农民起义领袖,即便得了天下,建立的也将是与明朝无异的封建政权。不过,历史无法推倒重来,个中福祸也就无从判断了。 经济和文化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了上述的经济基础,就不难理解明末文化的繁荣,明清之交的思想启蒙运动虽然规模不大,影响有限,但不得不承认,那时的古人,已经能够在无尽的长夜中依稀望见民主与自由的微光。 以著名思想家李贽为例,按照常理,那些反对应试教育的基本上要么是偏才,要么是学渣,李贽则不然,他二十五岁就中了举人,还曾官至知府,即便如此,他还是对扼杀创造力的八股文考试深恶痛绝。 李贽的有一些思想在现在看来都不过时,比方说重视工商业、性别平等、反对教条主义等,虽然说李贽的思想在当时的拥护者极多,涵盖各行各业男女老少,这与当时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分不开的。 从《焚书》《续焚书》看李贽的政治思想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01-29/doc-inafcpax8475723.shtml 李贽(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福建泉州人。李贽一生著述颇丰,其重要著作有《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史纲评要》等。其中,《焚书》与《续焚书》集中表现了李贽的政治思想,是李贽的重要著作。 《焚书》亦称《李氏焚书》,包括书信、杂文、札记、诗词等共6卷。《续焚书》为《焚书》的续编,共5卷,是李贽死后由其门人汪本钶编辑,收录了著者的书信、序、说、论、读史札记、杂文、诗词等。李贽在《焚书·自序》中说,《焚书》“则答知己书问,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也”。《焚书》由此得名。又说,“夫欲焚者,谓其逆人之耳也;欲刻者,谓其入人之心也”。故明知将遭焚毁,也要刊行于世。 # “童心” “童心说”是李贽政治思想的核心与灵魂,也是其逻辑起点。如果说程朱理学的核心范畴是“天理”、陆王心学的核心范畴是“良知”,那么李贽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就是“童心”。他的全部思想,都是从“童心”这个起点出发,从“童心”这个核心向四周辐射。《童心说》是《焚书》卷三的一篇杂论,李贽对“童心”所作的最简洁的规定是“童心即真心”“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鲜明地提出了“复童心、做真人”的主张。“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实则是人的个性和主体价值的自觉。如果丧失了这种自觉的“本心”,那么,人就失去了个体价值,人就不再能以一个真实的主体而存在。“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在《童心说》中,李贽从“童心”出发,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伦理。在李贽看来,封建伦理不敢正视人的“童心”——毫无掩饰的现实人性,反而极力障蔽人的“童心”,把“童心”看作阻碍人成为圣贤的最大障碍加以排除,“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合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到处充斥着道学的假文章,所以李贽慨叹道:“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李贽的时代,正是八股文风泛滥的时代。李贽认为,“童心”即“真心”应该是文章的直接本源。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换句话说,即天下最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性实情的流露,性情已真,则其文无所不真。不管什么时代,不拘何种体裁,都显示出作者的精神风貌,都是真有价值的。“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他主张广读诸书,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且书本知识、读书内容也是日渐其新、日益发展丰富的。所以,只要出于“童心”的作品,不分时代和文体,都应该是读书的内容。他甚至认为“东国之秘语,西方之至文,《离骚》、班、马之篇,陶、谢、柳、杜之诗,下至稗官小说,宋元名人之曲”,“申韩之书”等,“肌臂理分,时出新意”。且“摅其胸中之独见”,都可益人益智。只有这样读书,才能够不受一经一说的约束与专断,避免由于学术上的狭隘性而造成丧失“童心”。 # “至人之治,因乎人者也” 针对明王朝的腐败政治,李贽对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提出了“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的政治理想。李贽的政治思想,满怀着对明王朝日益加深的经济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深层忧患意识。他在《续焚书》第一卷《西征奏议后语》说:“盖天下之平久矣,今者非但所用非所养,所养非所用已也。自嘉、隆以来,余目击留都之变矣,继又闻有闽海之变,继又闻有钱塘兵民之变,以及郧阳之变矣……非但西夏足忧也。”李贽主张以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富强为政治的最高原则,认为政治家与思想家之间应该有一种同情的理解和理性的相互宽容,主张“英君非能臣不使”,提倡任用真正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英雄豪杰之士;反对“本诸身”的“君子之治”,李贽理想的“至人之治”则是“因乎人者也”,顺乎自然,顺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他认为从政要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引导,因为人的心性是不同的。只有“顺其性不拂其能”“恒顺于民”,才能把社会治理好。 专制制度的实质是蔑视人、践踏人、把人不当人,李贽对此有深刻认识。《焚书》卷一《答耿中丞》指出:“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仁者’天下之失所也而优之,而汲汲焉欲贻之以得所之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他以“童心”所具有的将一切“闻见道理”悬置起来的直探本源的目光来看待社会国家。 李贽在《焚书》卷一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李贽深受“阳明学”支流“泰州学派”影响,且以“异端”自居。《焚书》《续焚书》的锋芒指向束缚人们思想的程朱理学,提出大胆的怀疑和公开的批判。诗文多抨击前七子、后七子复古之主张,认为《西厢记》《水浒传》就是“古今至文”。 《焚书》对于当时社会中假道学也进行了揭露,李贽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认为他们实际上都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反倒不如“市井小夫”与“力田作者”实实在在,干啥说啥。 # “英君非能臣不使” 面对明王朝日益加深的民族与政治经济危机,李贽在《焚书》卷二《书晋川翁寿卷后》提出一个问题:“今天下多事如此,将何以辅佐圣上,择才图治?”总结中国历史上兴亡治乱的经验教训,他鲜明提出了“国家用人,惟用其才”“英君非能臣不使”的政治主张。 面对读书人只知以道学腐谈谋取高官、士大夫们只知空谈道德而无治国用兵的真才实学的局面,李贽在《焚书》卷四《因纪往事》中愤慨写道:“嗟乎!平居无事,只解打恭作揖,终日匡坐,同于泥塑,以为杂念不起,便是真实大圣大贤人矣。其稍学奸诈者,又搀入良知讲席,以阴博高官,一旦有警,则面面相觑,绝无人色,甚至互相推委,以为能明哲。盖因国家专用此等辈,故临时无人可用,又弃置此等辈有才有胆有识之者而不录,又从而弥缝禁锢之,以为必乱天下,则虽欲不作贼,其势自不可尔。”在李贽看来,中国人中何尝缺乏人才,何尝没有安邦济世的英雄豪杰,只是这些人全部不合乎道学家的用人标准。 # “天下无一人不生知” 虽然孟子早就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主张,但在历代统治者中均未成为一种政治实践。而李贽大胆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主张。 对封建统治者鱼肉人民的行为,李贽在《焚书》中借评点《水浒传》表达不满。他借汉宣城郡守封邵化虎食民的神话传说,指斥当权的官吏是“冠裳而吃人”的虎狼,“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则吞人畜,小不遗鱼虾”。 李贽政治思想的显著特点,是将儒家的民本思想与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相互结合,探究利国利民的治国之道,由此提出人人平等的主张。在《焚书》开卷第一篇《答周西言》开篇便是:“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李贽认为,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老百姓(26.950, -0.64, -2.32%)并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 # “士贵为己,务自适” 李贽终生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争,在《焚书》卷三《夫妇论》中针锋相对地把天地万物比喻为夫妇生孩子,指出万物是由天地所生,不是凭空出现的,由此便否定了程朱理学认为“理”“太极”是万物本原的说法。他主张每一个人都应该自为是非。从承认人的私欲出发,《焚书》指出人性不止一种,要尊重人的个性。 李贽主张婚姻自由,反对歧视妇女,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李贽给以深深的同情,他大声疾呼,为妇女鸣不平。李贽批判了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的说法。当有人说“妇女见短,不堪学道”的时候,他驳斥说,人们的见识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先天带来的。李贽在《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短见书》中说:“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焚书》问世后,遭明清两代封建统治阶级禁毁,先后数次被禁毁,但仍流行不绝,民间盗印、假托者不绝。门人汪本钶说:“(卓吾)一死而书益传,名益重……渐至今日,坊间一切戏剧淫谑刻本批点,动曰卓吾先生。”《焚书》《续焚书》以其强烈地反对道学教育及封建名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特征,具有了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
智能制造CEO
2024年2月3日 11:53
分享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微信扫一扫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进行分享
复制链接
关于 MrDoc
觅思文档MrDoc
是
州的先生
开发并开源的在线文档系统,其适合作为个人和小型团队的云笔记、文档和知识库管理工具。
如果觅思文档给你或你的团队带来了帮助,欢迎对作者进行一些打赏捐助,这将有力支持作者持续投入精力更新和维护觅思文档,感谢你的捐助!
>>>捐助鸣谢列表
微信
支付宝
QQ
PayPal
Markdown文件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