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生态修复之十五种防沙治沙植物
无人区
东北衰落的原因
西北地区6大城市
甘肃省、宁夏2022年各区县GDP排行
灵武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地图看中国十大平原:东北平原相当于 20 个北京
平原面积占比排名前六大的省级区域是哪些?其GDP水平怎么样
全国各省平原面积一览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对策分析
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素及特征
全国共有605所一本高校
喜马拉雅山的人造洞穴,是否是史前大洪水的证据
山海经中记载的昆仑虚指的并不是现在大家理解中的昆仑山脉
女娲是在哪儿造人补天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女娲补天,史前大洪水的真正秘密
生命起源
蒙古
2023各省GDP
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深入探究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公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行
西部地区数字基建
2022年我国内地31省市GDP、人口数和面积总览
国家统计局数据发布日程
一二三四五线城市的人均GDP排行
2022年中国333座城市(含港澳台)GDP排名
2022全国县域200强
禹州
道法术器势
仓颉造字
天文星象历法
地球科学数据库
古文字
中华文明探源星象历法
广百宋斋乔晓阳
大禹在河南建都,为何却在甘肃积石山治水
南佐仰韶文化遗址的黄帝猜想
黄河 甘肃
黄委会 黄河历史
长江的前世今生
中国的12条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
大河孕育夏文明
中华民族文明溯源
全历史
人类历史
华夏
2023年全球各国人口最新排名
俄罗斯,明明3/4位于亚洲,为何却是一个“纯粹”的欧洲国家
长江流域地图
地址年代表
地球进入全新地质时代——人类世
显生宙参照表
世界人口2050
地图
地理书籍
货币与金融学
王人博:《1840年以来的中国》序言
世界近代史
明清错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中美两国
天文气候带
热带无强国、发达国家都在温带中的地理问题
世界地理
北欧国家为什么都这么发达?他们凭什么富裕?
俄罗斯
青藏高原-地球第三极-中国从哪里来
东欧与西欧
德国史 哈布斯堡家族纵横欧洲645年之久,历任9大国家的君主
第一次世界大战
美国的前世今生
印度历史
伊朗高原
巴基斯坦的历史和现状
中南半岛七个国家
巴基斯坦有什么能力与印度对抗
巴基斯坦遍布山地,气候干旱,如何养活2.4亿人
2023年日本GDP总量被德国超越,从而跌出了世界前三的位置
世界经济大国
珠三角VS长三角
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孟德斯鸠的法与政体观
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具体体现
关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美国启蒙运动与美国革命(1764-1815)
5分钟看完美国史
中国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墨家非儒,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启蒙运动
墨家为什么会消失在历史之中
墨家为何突然绝迹?差点让中国领先世界2000年
中国最强的10个都市圈
印度土地农业优势
印度国土的天花板:质量总体优秀,但也有5大硬伤
美元体系之外
隐秘的“金融战场”:除了SWIFT大招,欧美还要“废掉”俄庞大外储
美欧制裁俄罗斯,金融“核武器”:SWIFT到底是什么?
美国全球霸权背后的秘密武器:全球化与长臂管辖
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滥施五大霸权危害世界
揭露美国五大霸权,认清真实嘴脸系列之四《蛊惑人心的文化霸权》
金庸武侠的五绝秩序
《权利斗争论》读书笔记
权利斗争
马基雅维利:政治的本质就是利益斗争,与道德毫无关系
《天道》
温铁军农业问题观点汇总
石油vs电力
世界一流电力企业评价与对标分析
普鲁士700年:欧洲近现代的地缘政治和领土之争
德意志为什么叫神圣罗马帝国
1848—1918:欧洲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从此一去不复返
影响欧洲历史进程的十大帝国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三部曲”
春秋战国各阶段地图
春秋时期的贵族政治的历史变迁
王子朝奔楚之路新发现
春秋战国年表
苏锡常、杭绍甬、厦漳泉,三城市群人口、面积、GDP、热力图对比
江苏城市规模
江苏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江苏省13市消费实力
万亿消费的城市
丝绸之路和大航海时代
开辟新航路并非因为奥斯曼阻断东西方贸易
世界强国
各省外贸依存度
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均衡发展研究
大湾区的发展上限为何不如长三角
当代历史
苏联的 1941 年的失败和 1991 年的解体
杰弗里·萨克斯:美国政治进入“勃列日涅夫时代”
勃列日涅夫时代
1980年预言苏联10年后灭亡的专家,09年又预言:美国在2025年崩溃
帝国衰败分4步,美国现在到哪一步了
通过西方三大宗教的历史渊源,读懂当今世界局势
世界各国粮食安全
一图看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3者的联
夏商周春秋战国
三皇五帝时代
犹太财阀
揭秘共济会:世界上最神秘的兄弟会
元明
宋元明
历史年代表
上古历史朝代表
真武大帝
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
-
+
首页
大禹在河南建都,为何却在甘肃积石山治水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5817193686515277  根据《尚书》和《史记》记载,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尧帝时代,黄河流域的各部族普遍遭遇了特大洪水的威胁,迫使利益不同的部族不得不联合起来先后推举鲧、禹父子开始了对洪水的治理工作。 那么这场洪水究竟发生在哪里呢? 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聚落材料研究表明,夏朝前的这场大洪水发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因为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聚落总数量从1669个骤降至180个,并在多处遗址中发现了洪水过后淤泥沉积的痕迹。 事实上,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新研究结论,将夏朝的晚期都邑指向了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而大禹的建都之地—也就是夏朝的早期都邑,断代工程专家组则倾向于在河南禹州瓦店遗址、登封王城岗遗址中寻找。 而王城岗遗址也的确出土了战国时期刻有“阳城”字样的陶片,表明至少在战国时期,该地就已经有阳城之称了。无论是王城岗遗址还是瓦店遗址,其所代表的河南龙山文化最终成为二里头文化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不仅如此,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在被证实属于尧帝部族的遗存后,也从侧面佐证了大禹奉尧帝之命治理洪水的可信度,只有相互毗邻且面临共同威胁的族群,才会联合起来治理洪水。 但是,史书在记载禹都在阳城的同时,却又将大禹治水的源头指向了一千多公里外的甘肃临夏积石山。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入于海”,《史记》说“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积石、龙门具体在哪,《尚书》和《史记》都没有明确,不过华阴在陕西关中,而孟津、洛汭则在河南境内,说明积石、龙门应当在陕西关中以西之地才能符合导河入海的走向。 据《史记集解》引孔安国曰:“积石山在金城西南,河所以也”。颜师古曰:“积石河在金城河关县,西南羌中”,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此后,历朝历代的史官均将大禹治水的源头指向了积石山一带。 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因为就在积石山县境内,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多处遗址遗存,年代与夏朝相当。紧邻积石山县的青海省民和县发现的齐家文化中晚期遗存—喇家遗址,被证实毁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地震和洪灾。 2016年,中美联合科研团队就在全球自然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科学》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元前1920年的溃坝洪水佐证中国的大洪水传说与夏朝》的重磅文章,指出:公元前1920年,一场大地震引发黄河上游积石峡滑坡,形成一个巨大堰塞湖,堰塞湖溃坝冲毁黄河中下游堤岸是大禹时期大洪水的触发点。 如此看来,大禹治水源头在积石山也有着史书和考古发现的双重印证。但这样就带来一个矛盾点,长期在河南活动并建都的大禹,为什么会在甘肃积石山治理洪水? 或许有朋友会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时曾疏通九州河流,黄河上游溃坝导致下游洪水,大禹在源头治理洪水不是很合理吗? 据不完全统计,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二千五百四十年里,黄河下游共决溢一千五百九十次,每一个大一统王朝在国力强盛时,都不惜动用举国之力来治理黄河,仅东汉王景治河动用的军队就多达数十万。 但大禹治水时所处的时代,还是古国林立的新石器时代末期,考古发现显示,仅仅在以河南崇山南北为界的这块伊洛平原内,就分布着煤山和王湾两大地方类型,这两大地方文化类型内部,又林立着众多古城遗址,修筑有城垣,相互间存在着对抗。史载,商汤灭夏时,诸侯尚有三千之众,春秋时期,依然还有170多个政治实体。 在生产力有限又缺少大一统控制力的大禹时代,大禹究竟有没有能力统一调配从甘肃齐家文化到山西陶寺文化再到河南龙山文化这近百万平方公里内的不同族群开展全域黄河治理,还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事实上,中正大学古环境学谢孟龙教授在对积石山地震引发的堰塞湖最大库容量测算后得出,即使发生溃坝,其泄洪水容量约为5.1立方千米到7.8立方千米,这个容量并不会对一千多公里外的黄河中下游造成实质性影响。 退一步讲,即便这7.8立方千米的堰塞湖水没有受到沿途平原、宽谷的滞洪削峰影响,而是全部冲入了黄河下游,这种一次性的溃坝事件,也不会造带来下游部族持续数十年的治水需求。在溃坝下游的沿途多处齐家文化遗址,均未见到泄洪物地层的存在,就充分说明了这次黄河上游的地震、洪灾并没有影响到黄河中下游地区。 而所谓的“九州”概念,其实是战国时期的产物,即从一块较小地理单元的称呼,逐渐变成对全国的泛称。正如孔子周游列国,充其量也只是从山东走到了河南一样。 那么问题就又回到了刚才的矛盾点:如果大禹的主要生活区域在黄河下游的中原地区,并最终在此建都开国,那么他治水的区域也就不会远到一千多公里外的齐家文化区,他只需要疏导辖区内的洪水即可,没有必要远涉千里去上游疏通根本不会对下游造成威胁的积石山一带。 同样,如果齐家文化才是真正的夏文化,那么大禹治水的区域必然是在甘青积石山一带,大禹凭借治水的功绩在齐家文化区域内建立夏政权合情合理。 那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兴于西羌的大禹,最早是在齐家文化区域内治理洪水,并建立了夏政权(早期夏朝),而之后又因为某种原因,夏族群统一迁徙到了河南龙山文化区域内,建立了晚期夏政权(二里头遗址)呢? 根据考古溯源研究显示,二里头文化中的青铜技术带有鲜明的齐家文化特色,比如二里头遗址二期出土的环首青铜刀,与齐家文化的甘肃康乐商罐地出土环首刀相似,而后者更为古老。二里头2期到4期出土的玉刀,是齐家文化喇家遗址三孔大玉刀的改进品。 此外,二里头文化的典型器物绿松石铜牌、铜镜、铜铃,都在齐家文化中找到了源头物。从绝对年代判断,齐家文化为公元前2200年至前1600年,而二里头文化的绝对年代上限为公元前1750年,但从这一点来说,齐家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确可以拼接出夏朝早期和夏朝晚期。 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易华就曾大胆推断说:“如果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齐家文化就是夏早期文化;如果二里头文化是商文化,齐家文化也可能是夏文化”。 然而,从文化构成上来说,二里头文化自身除了齐家文化因素外,还呈现出石峁文化、陶寺文化以及河南龙山文化多支文化因素综合的特征,有学者戏称二里头是一座“移民城市”。 二里头文化兴起之时(前1750年),齐家文化还没有衰落,如果算上二里头文化的过渡期—新砦文化,二者有200年以上的共存期。二里头文化1期遗址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如此快速的人口集中,只能解释为伊洛平原出现了多支外来族群的内迁。 所以,二里头文化并不是齐家文化群体整体东迁伊洛平原的产物。这也就意味着,齐家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关系,不太可能是早期夏朝和晚期夏朝这么简单。 事实上,包括二里头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在内,都没有找到任何与“夏”产生关联的证据,反倒是齐家文化区域内从古至今都存在着以“夏”命名的习惯,《史记》曾载:“禹凿龙门,通大夏”,大夏指的是大夏河,是古代羌族的活动中心。西汉北却匈奴西逐诸羌后,因境内有大夏河,所以在此设大夏县。 直到春秋以前,“夏”这个字的含义都带有“西”的意思,比如周人自称“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意思是:(文王)开创了我西土周邦与一二友邦的局面,来共同修治我西土。春秋时陈国的公子少西,字子夏;郑国的公孙夏,字子西。吴国外交官季札在秦国听到《秦声》时说:“此之谓夏声”(考古发现显示秦人崛起于甘肃礼县)。 甲骨文中,商人称被自己灭亡的夏朝为“西邑”,西周以后的文献将被商朝灭亡的政权称之为“夏”或“西邑夏”。 一位网友曾脑洞大开地推测:“春秋开始,以为夏朝起始于大禹,其实夏朝这个国名应该远在大禹之前”。 如果按照这位网友的脑洞逻辑去反思上面的考古疑问,似乎一切都可以解释的通了:假设夏这个地名先于大禹存在,即先有了齐家文化范围内的夏河,那么按照古代立国常以发祥地命名的逻辑,“禹兴于西羌”,“帅象禹之功,赐姓曰‘姒’、氏曰‘有夏’”,就十分合理。 事实上,无论是西周还是后世的西夏、大夏、明夏政权,凡是跟“夏”有关联的行政区划,基本都在我国的西部。《淮南子·地形训》曾说:“西北方曰大夏”。 如果夏最早是出现在齐家文化区域,那么作为被商族群灭亡的前政权—二里头文化族群,没有找到跟“夏”有关的蛛丝马迹也就不足为奇了。 于是,关于大禹的身份就有了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大禹来自甘青齐家文化。随着齐家文化因素对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大禹治水的英雄事迹也随之传入,黄河下游地区大洪水过后所带来肥沃土壤和安定的生活,在孕育了一个新生政权的同时,也让对大自然存在畏惧的人们误以为,是大禹在上游的疏通河流,才成功治理了洪水。 第二种,大禹来自河南龙山文化。在公元前1900年黄河中下游聚落大崩溃之后,大禹带领幸存的各支族群共同迁徙到了伊洛平原,后世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误将齐家文化族群治理洪水的记忆附会到了大禹身上,并将大禹建立的政权称之为“夏”。
智能制造CEO
2024年1月21日 21:04
分享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微信扫一扫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进行分享
复制链接
关于 MrDoc
觅思文档MrDoc
是
州的先生
开发并开源的在线文档系统,其适合作为个人和小型团队的云笔记、文档和知识库管理工具。
如果觅思文档给你或你的团队带来了帮助,欢迎对作者进行一些打赏捐助,这将有力支持作者持续投入精力更新和维护觅思文档,感谢你的捐助!
>>>捐助鸣谢列表
微信
支付宝
QQ
PayPal
Markdown文件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