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籍
中医自学门径
伤寒书目
内经书目
针灸书目
伤寒篇
本草篇
素问
灵枢
难经
十大中医流派
人体九大体质
神农本草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黄帝外经
古代十大名医
温病条辨的成书与张仲景和叶天士的渊源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中医四大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浅述中药的四气五味
五行、五色、五味、五谷、五音、五脏、五官、五情、五液、五季
温病条辨
国内有哪些坑爹出版社
补全《黄帝内经太素》30卷
黄帝
轩辕黄帝所处的年代考证
伏羲朝、炎帝朝、黄帝朝年代表
大禹
古代中医著作
今日立春 养肝正当时
二十四节气养生年历
中国二十四节气
长夏养生:何谓长夏,何谓土,湿之来源
在中医学上原来一年有五个季节
五季养生—长夏、秋、冬
中医的不确定性
中医养生包括三个层次
中医治则 -扶正祛邪
中医医理
欧美经典“生命科学”书目
皮肤学书籍推荐
放血、催吐、灌肠等,欧洲中世纪的西方医疗手段
现代医学的开端:从人体解剖学到传染病的新解释
健康类书籍推荐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墨子·法仪》
诸子百家
管仲为何能成为先秦时期第一子
阿德勒课题分离 三种对错观
心理学巨头阿德勒-弗洛伊-德荣格
中医邪伤六淫
药食同源保健
时令养生有什么原则
阴虚阳盛
国务院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有关问题的通知
十二个时辰养生
干支历法与顺时养生
阳历、阴历、农历、干支历
古代天文知识之黄道
中医养生要点
山医命相卜
医学学科
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诊辨断治
中药煎药数字化系统
天文医学
四部丛书、四部备要、四库全书
顶级出版社
熊春锦道医学
国家中医药博物馆
山医命相卜道家
道医学
医学史十五讲
养脾胃宜吃的15种药膳
蜂蜜洛神花茶
适合冬季喝的12种养生茶
春秋季适合喝的茶饮
五色养生法
中医舌诊
眼诊
唇诊
四诊八纲八法
诊脉
张景岳十问歌
四诊 “望闻问切”之《闻问》
中医病历书写
把脉动图并心法口诀
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
-
+
首页
中医医理
中医基本理论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 # 阴阳虚实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DMxMjkyNQ==&mid=2650310908&idx=3&sn=abd52bbf1964dacb867931178f4ab919 # 五藏五季五行 《黄帝内经•五藏别论》云:“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同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所谓五藏者(心、肝、脾 、肺、肾),藏精气而不泻,这是它的生理功能特点,精气能营养全身,是藏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是人体的精华,藏而不能泻,“不泻”是指不能向体外输泄。五脏精气要充满,而没有水谷糟粕之实,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糟粕排出,泻而不藏,“不藏”是指水谷、糟粕不得久藏。水谷、糟粕是实的,但六府有进有出,实而不能满也。“藏”和“府”两字精确的表达了人体五藏“藏”精和六府“受纳、排出”的功能!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0821177 #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不断运动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血,基本上是指血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气属阳,血和津液属阴。中医学认为:气血津液中的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来源于父母禀受的先天之气,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中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生成,气的生理功能有: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气的运动分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血,是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滋润和营养作用。它是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而营气和津液均来源于饮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血具有营养和滋润人体的作用,其是在气的推动之下在脉管中运行。 津液来源于饮食,通过脾胃的运化功能生成,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主要是脾的传输,肺的肃降和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布全身,津液具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是: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血和津液有同源之说,津液渗注于脉中则组成血液,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 扶正祛邪 # 经络 # 方剂学: 君臣佐使是方剂学术语,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出处 《神农本草经》。 中药基本理论的内容:包括==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七情配伍==等。 “七情配伍”讲的是中药配伍以后发生变化的理论。 原文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有单 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也就是说,中药与中药配伍以后(除了单行,单行就是单药治疗,没有配伍),会形成 6种结果,分别是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 具体内容如下: 1、相须: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2、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3、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4、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5、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6、相反: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从上述定义就可以看出来,相须和相使的配伍,与其他四种配伍不一样。 例如,相须配伍的例子是麻黄配桂枝。麻黄可以散寒解表,桂枝也可以散寒解表,两者配 伍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相使配伍的例子是黄芪配茯苓。黄芪补气健脾消肿,茯苓健脾祛湿消肿,两者联用,增强 补气消肿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单从功效角度看,麻黄与桂枝均具有散寒解表的作用,在中药学功效分类里面,都是辛温解表药,这样两个中药的联用,不是重复用药吗? 实际上,从功效角度的重复用药判定,看功效只是表面,实质上应该看药理作用和功效机制。怎么理解呢?很简单,缬沙坦与氯沙坦不建议联用,不是因为它们都能降压,而是因为它们的降压机制都是拮抗血管紧张素受体;而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虽然都能降压,但由于机制不同,所以可以联用。同样,麻黄和桂枝虽然在中药学的功效有相同,但是所含有的有效成分群,以及药理作用机制都不相同。所以,这种相同功效不同中药的联用,不属于代表性的重复用药,而很可能是相须相使配伍。 换句话说,缬沙坦与氢氯噻嗪的联用,属于相须相使配伍。 实际上,相须相使配伍,在中药复方和中成药的组方里面,很常见。 例如,桃红四物汤里面,桃仁和红花的联用,就是活血化瘀作用的相须配伍。 又如,五苓散里面,茯苓和猪苓的联用,就是利水消肿作用的相须配伍。 再如,复方丹参滴丸里面,丹参和三七的配伍,就是活血化瘀作用的相须配伍。 再如,感冒清热颗粒里面,荆芥穗、防风和紫苏叶的联用,就是疏风解表作用的相须配伍。
智能制造CEO
2024年2月10日 23:23
分享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微信扫一扫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进行分享
复制链接
关于 MrDoc
觅思文档MrDoc
是
州的先生
开发并开源的在线文档系统,其适合作为个人和小型团队的云笔记、文档和知识库管理工具。
如果觅思文档给你或你的团队带来了帮助,欢迎对作者进行一些打赏捐助,这将有力支持作者持续投入精力更新和维护觅思文档,感谢你的捐助!
>>>捐助鸣谢列表
微信
支付宝
QQ
PayPal
Markdown文件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