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籍
中医自学门径
伤寒书目
内经书目
针灸书目
伤寒篇
本草篇
素问
灵枢
难经
十大中医流派
人体九大体质
神农本草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黄帝外经
古代十大名医
温病条辨的成书与张仲景和叶天士的渊源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中医四大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浅述中药的四气五味
五行、五色、五味、五谷、五音、五脏、五官、五情、五液、五季
温病条辨
国内有哪些坑爹出版社
补全《黄帝内经太素》30卷
黄帝
轩辕黄帝所处的年代考证
伏羲朝、炎帝朝、黄帝朝年代表
大禹
古代中医著作
今日立春 养肝正当时
二十四节气养生年历
中国二十四节气
长夏养生:何谓长夏,何谓土,湿之来源
在中医学上原来一年有五个季节
五季养生—长夏、秋、冬
中医的不确定性
中医养生包括三个层次
中医治则 -扶正祛邪
中医医理
欧美经典“生命科学”书目
皮肤学书籍推荐
放血、催吐、灌肠等,欧洲中世纪的西方医疗手段
现代医学的开端:从人体解剖学到传染病的新解释
健康类书籍推荐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墨子·法仪》
诸子百家
管仲为何能成为先秦时期第一子
阿德勒课题分离 三种对错观
心理学巨头阿德勒-弗洛伊-德荣格
中医邪伤六淫
药食同源保健
时令养生有什么原则
阴虚阳盛
国务院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有关问题的通知
十二个时辰养生
干支历法与顺时养生
阳历、阴历、农历、干支历
古代天文知识之黄道
中医养生要点
山医命相卜
医学学科
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诊辨断治
中药煎药数字化系统
天文医学
四部丛书、四部备要、四库全书
顶级出版社
熊春锦道医学
国家中医药博物馆
山医命相卜道家
道医学
医学史十五讲
养脾胃宜吃的15种药膳
蜂蜜洛神花茶
适合冬季喝的12种养生茶
春秋季适合喝的茶饮
五色养生法
中医舌诊
眼诊
唇诊
四诊八纲八法
诊脉
张景岳十问歌
四诊 “望闻问切”之《闻问》
中医病历书写
把脉动图并心法口诀
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
-
+
首页
补全《黄帝内经太素》30卷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M3MzQyMQ==&mid=2650947696&idx=1&sn=42d416b306cbd0a3a2263ecda064f478 《黄帝内经》这本书的书名在现存最早一部目录书《汉书·艺文志》中就有记载,著录“《黄帝内经》十八卷。” 《汉书·艺文志》将所有图书分为六类,其中第六类书叫《方技略》,就是中医图书,中医图书分了四类,其中第一类叫“医经”,共有七种书: 《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遗憾是除了《黄帝内经》外,其他六种都失传了,只剩下《黄帝内经》十八卷,可究竟是哪十八卷呢?《汉书·艺文志》中并没有记载。 东汉末年,医家张仲景在所著《伤寒杂病论》序文中开列参考书目,其中有《素问》《九卷》,后人一般认定此二书即《黄帝内经》。魏晋时,皇甫谧又提出:“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 # 《素问》 ”汉以后,《素问》单行,独立成书。《隋书·经籍志》著录“《黄帝素问》九卷”。《素问》一书的早期传本已佚,流传至今多为注本。最早作注者为南北朝人全元起,其时《素问》已经散佚一卷,故《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素问》全元起注八卷”。全氏注本南宋以后失传。 幸亏在唐玄宗时代出了一位喜好易经、老庄和医学的大学者,叫王冰,他从他的老师那里得到了一个秘本,唐代宗宝应元年(762),王冰在全氏注本基础上,重新整理、注释、补缀、编次,历时十二年而成书,注成《素问》24卷,王冰对运气学说很有研究,特地把==运气七篇大论==补入《素问》中,合为==81篇==,流行于世。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校正医书局林亿、高保衡等人奉敕对王冰注本《素问》加以校勘,正谬误六千余字,增注二千余条,并由政府刊印颁行,其规模之大、质量之优,前所未有,故为历代医家所珍重。该本亦成为后世《素问》各种版本之祖本。 王注林校本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演变,宋、金、元时期形成两个版本系统,即二十四卷本和十二卷本。明、清之际,又出现多种不同卷数的校注本,其所宗均未出王注林校本范围。这个版本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素问》的通行版本。 最后我要特别提到《黄帝内经》的一个版本,这个版本在201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投票中,成功列入了《世界记忆名录》,这是目前现存的最完整、最早的版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请大家记住这个版本就是==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刻本==,距今将近680年。 元至元五年(1339)胡氏古林书堂刻本属==十二卷本系统==,目录前有木记:“是书乃医家至切至要之文,惜乎旧本讹舛漏落,有误学者。本堂今求到元丰孙校正家藏善本,重加订正,分为一十二卷,以便检阅,卫生君子幸垂藻鉴。”目录后镌“本二十四卷,今并为一十二卷刊行”一行,为残缺处,依国家图书馆藏另一部相同版本之残存六卷本证之,“”当为“元”字。卷端题名《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下题:“启玄子次注,林亿、孙奇、高保衡等奉敕校正,孙兆重改误。”卷末镌有刻书牌记“至元己卯菖节古林书堂新刊”二行。“至元己卯”即至元十六年(1279)。胡氏其人虽不可考,但已知古林书堂在元至元五年、六年期间曾集中刻印了一批医书,如《新刊黄帝内经灵枢》《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五运六气诸图附论》《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等,具有一定规模并流传至今。 《黄帝内经素问》一书传世最早的版本是金刻二十四卷本,今残存十三卷,首尾均缺。又有元读书堂刻本,是保存完整的二十四卷本。惟胡刻此本为现存十二卷本之最早版本,且为全本,弥足珍贵。 # 《灵枢》 《灵枢经》历史上又曾被称《针经》和《九卷》。《针经》的名称,最早见于《素问·八正神明论第二十六》和《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而《九卷》这一部书,到了晋代,皇甫谧又称之为《针经》;到了唐代,出现了一部内容与《针经》相类似的书,王冰称之为《灵枢》。这一问题,也是由《新校正》首先发现的。 王冰在《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句下的注文引了一段文字,称为“《灵枢经》曰”;《新校正》说道:“详此注引《针经》曰,与《三部九候论》注两引之,在彼云《灵枢》而此曰《针经》,则王氏之意,指 《灵枢》为《针经》也。”可见《灵枢》这一名称,是在公元八世纪中期王冰时代才出现的。 《针经》和《灵枢》这两部书在南宋时代都还存在。经学者考证,这两部书的内容基本相同,只不过编次有些不同,里面的文字“间有详略”而已。《针经》到了北宋初年早已亡佚,当时只存有《灵枢》,所以高保衡、林亿等校正医书的时候,他们进书表中所列举的书名只有《灵枢》而没有《针经》。当他们校正医书的时候,即公元十一世纪中期,《灵枢》虽然存在,但业已残缺了许多,并不是一部完整的书。《新校正》说道:“据今《素问》注中引《针经》多称《灵枢》之文,《灵枢》今不全,故未得尽知。” 到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丽进献医书,里面有一部九卷的《黄帝针经》。当时高丽国提出一个条件,可以把这本书进献给我国,但必须和我国交换购买一本叫《册府元龟》的书还有历代史书,《册府元龟》可是一部了不起的书,居宋代四部大书之首,记载了从上古到五代的君臣事迹,是一部政治历史百科全书。 高丽国的这个条件太苛刻了,所以遭到大名鼎鼎的苏东坡的坚决反对,当时苏东坡是礼部尚书,他给当时的皇帝宋哲宗写了一个奏本,陈述了换购的五大危害,幸好宋哲宗没有采纳苏东坡的意见,这样《灵枢》就传回了中国。宋哲宗下诏颁布天下,然后中国方才又有一部完整的《针经》(《宋史·卷一十七·哲宗本纪》说道:“元祐八年正月庚子,诏颁高丽所献《黄帝针经》于天下。”)现今存在的《灵枢》即是高丽所献《黄帝针经》的版本。我们得感谢宋哲宗,否则有可能我们再也见不到《灵枢》了。 到了南宋初年,还得感谢一个人,他叫史崧,幸亏他家里秘藏了这个《灵枢》版本,史崧于绍兴25年(公元1155年)将其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增修音释,编为二十四卷,名为《灵枢》,即成了现在所见到的内容,后人再未改动。他不仅下功夫进行校对整理,而且公布于世,后来史崧的原刻本也不存在了,幸好元代和明代的一些刻书家根据史崧的版本又重新翻刻,这才保留下来。 除了《素问》和《灵枢》,我还要再说一个版本,叫《黄帝内经太素》,这是唐代初年杨上善编撰的,这是《黄帝内经》的早期传本之一,他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的内容按照不同的主题作了重新分类、注释,不过这本书后来在国内失传了。感谢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他在66岁高龄又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在5次东渡失败后,终于第6次东渡到了日本,他随身带去的书籍中就有这本书。 这本书一直藏在日本京都的皇家寺院——仁和寺里,直到19世纪中叶才被发现,我们要感谢一个叫杨守敬的中国人,是他花重金买了这本书的影印本,并带回了中国。 充满传奇色彩的《黄帝内经》是打开生命密码的钥匙,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根据各种古籍资料,辑复的三十卷本《黄帝内经太素》。初唐杨上善奉旨将《灵枢》《素问》经文合而分类加注,厘为三十卷,名为《黄帝内经太素》。自南宋以后,《黄帝内经太素》失传。幸唐鉴真高僧携至日本,在日本有传抄本流传于世,方得保存。 清光绪中叶,杨惺吾发现日本尚存仁和寺所藏仁和三年(唐光启三年,即公元887年)旧抄卷子本(残缺七卷),影写携归。晚清萧延平以这个影写本为基础,多年考校,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撰成《黄帝内经太素》校正本,并刊刻于世,即为二十三卷本《黄帝内经太素》。随后日本又重现仁和寺本《太素》原缺之第十六,第二十一两卷及第二十二 卷之《九刺》《十二刺》二篇,于是有了二十五卷本《黄帝内经太素》。 本书作者将今本《素问》《灵枢》在二十五卷本《黄帝内经太素》中未录之经文,分类补入佚失之五卷,复三十卷之旧,并注释,与二十五卷相互参详。二十五卷中所缺,则在诸贤之基础上,择其善者直用之,诸贤所缺之处,余多据经文或杨注反复推敲,或补或不补,补者则必有所据,使不离经。
智能制造CEO
2024年2月1日 22:11
分享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微信扫一扫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进行分享
复制链接
关于 MrDoc
觅思文档MrDoc
是
州的先生
开发并开源的在线文档系统,其适合作为个人和小型团队的云笔记、文档和知识库管理工具。
如果觅思文档给你或你的团队带来了帮助,欢迎对作者进行一些打赏捐助,这将有力支持作者持续投入精力更新和维护觅思文档,感谢你的捐助!
>>>捐助鸣谢列表
微信
支付宝
QQ
PayPal
Markdown文件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