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籍
中医自学门径
伤寒书目
内经书目
针灸书目
伤寒篇
本草篇
素问
灵枢
难经
十大中医流派
人体九大体质
神农本草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黄帝外经
古代十大名医
温病条辨的成书与张仲景和叶天士的渊源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中医四大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浅述中药的四气五味
五行、五色、五味、五谷、五音、五脏、五官、五情、五液、五季
温病条辨
国内有哪些坑爹出版社
补全《黄帝内经太素》30卷
黄帝
轩辕黄帝所处的年代考证
伏羲朝、炎帝朝、黄帝朝年代表
大禹
古代中医著作
今日立春 养肝正当时
二十四节气养生年历
中国二十四节气
长夏养生:何谓长夏,何谓土,湿之来源
在中医学上原来一年有五个季节
五季养生—长夏、秋、冬
中医的不确定性
中医养生包括三个层次
中医治则 -扶正祛邪
中医医理
欧美经典“生命科学”书目
皮肤学书籍推荐
放血、催吐、灌肠等,欧洲中世纪的西方医疗手段
现代医学的开端:从人体解剖学到传染病的新解释
健康类书籍推荐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墨子·法仪》
诸子百家
管仲为何能成为先秦时期第一子
阿德勒课题分离 三种对错观
心理学巨头阿德勒-弗洛伊-德荣格
中医邪伤六淫
药食同源保健
时令养生有什么原则
阴虚阳盛
国务院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有关问题的通知
十二个时辰养生
干支历法与顺时养生
阳历、阴历、农历、干支历
古代天文知识之黄道
中医养生要点
山医命相卜
医学学科
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诊辨断治
中药煎药数字化系统
天文医学
四部丛书、四部备要、四库全书
顶级出版社
熊春锦道医学
国家中医药博物馆
山医命相卜道家
道医学
医学史十五讲
养脾胃宜吃的15种药膳
蜂蜜洛神花茶
适合冬季喝的12种养生茶
春秋季适合喝的茶饮
五色养生法
中医舌诊
眼诊
唇诊
四诊八纲八法
诊脉
张景岳十问歌
四诊 “望闻问切”之《闻问》
中医病历书写
把脉动图并心法口诀
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
-
+
首页
四部丛书、四部备要、四库全书
四部丛书、四部备要、四库全书 # 四部备要: 这部丛书收书336 种,依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用丁氏仿宋活字排印,个别影印。这部丛书性质和《四部丛刊》相仿,但《四部丛刊》着眼于选择宋元明珍本影印, 而《四部备要》则偏重于实用——选印较有代表性的校本、注本,可以说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的常备书籍。 所谓“四部”,即按我国传统分类法,将所有的书分成经史子集四大门类 经部:十三经古注 十三经注疏 清十三经注疏 小学 经义 史部:二十四史 编年 古史 别史 杂史 载记 传记 奏议 地理 政书 史评 表谱考证 子部:周秦诸子 儒家 农家 医家 算法术数 杂家 小说家 释道家 诸子大意 集部:楚辞 汉魏六朝别集 唐别集 宋别集 金元别集 明别集 清别集 总集 诗文评 # 四部丛刊: “丛刊”即今天通常所说的丛书。说得具体些,《四部丛刊》是一部集中各方 面必读书、必备书的小型《四库全书》。 《四部丛刊》和《四部备要》(以下简称《丛刊》和《备要》)是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刊 行的两部古典文献大丛书。它们又大又全,又比较容易买到,因此,许多较大的图书馆里都备 有这两部书。这两部书又是可以零售的,个人也能买几种。所以,近几十年读古书的人,差不 多都接触过这两部书。 《四部丛刊》是商务印书馆于 1920 年开始印售的。四部,指旧目录学中四部分类法的“经、 史、子、集”四部。编印之始,有用文言写的《印行四部丛刊启》,谈了这部书的“七善”(七 种好处)。大意如下: 一是,印的都是“四部”中常见常用的。 二是,保存古书原本,不加剪裁。 三是,用善本作底本。 四是,善本聚在一起。 五是,用石印法影印,缩小开本,册虽小而字体却不算太小,既便于庋藏又保存中国古书 字大悦目的优点。 六是,版型纸色画一,便于插架。 七是,价廉,分期出,分期交款,有预约。 第七点讲的是出版发行的事,其余六点,其实可以括成两个方面。第一点是一方面,讲的是 有关内容的问题;第二至六点讲的都是用石印法缩小尺寸影印一大批善本古书的问题。可见, 印《丛刊》的指导思想有二:印四部常见常用书,影印善本。 《四库全书》太大了。抛开别的不谈,单从研究古典文献的角度看,有《丛刊》这样的一 套书已经给学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集中,便于查阅。 影印古书这并不是新发明。我国的古书原来都是用木版刻印的。所谓影印,原来指把原 书(不管是写本还是刻本,但是以刻本为主)用纸照原样描摹下来,然后复刻在新的木版上。 刻得好的,几可乱真。解放前书商常以明代嘉靖震泽王氏影刊宋黄善夫本《史记》冒充宋刻 原本,就是一例。清代以还,“佞宋”(偏爱宋刻书)的风气大兴,影印书也随之盛行。 可是西方的新式印刷技术传来了中国。用珂?版或石印影印古书,较之木刻又快又好,又可 随意放大缩小尺寸和统一开本大小。石印有时需要较多的描绘修版,不如珂?版更传真,可是便宜,所以近现代影印古书就多用石印了。 大规模用石印法影印古书,是从==商务印书馆==开始的。 包括《丛刊》在内的商务影印古书,都是由张菊生(元济)先生主持的。 张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出版家和版本目录学家。他有对古书善本的爱好,所以,在印《丛刊》时,虽然有两项方针,可常把着眼点放在影印善本上面。 《四部丛刊》初编(以下简称《初编》)自 1919 年创议开编,1922 年完成。 其中包括影印的古书三百二十三部(《百衲本二十四史》原列入,后单行),计八千五百四十八卷(四 种无卷数);分订三十二开本线装两千一百册。在我国影印古书史上,这样快的速度实属空前。 也是我们当代出版者至今还瞠乎其后的。1926 年,商务重印《初编》,至1929 年完成。这 次再版,进一步贯彻了重视善本的原则,抽换了二十一种版本,给许多书加了校勘记。还是 三百二十三部,可是增加到八千五百七十三卷(四种无卷数),两千一百一十二册。现在讲的 《初编》,一般以再版本为准。1936 年又出了一种16 开报纸印上下两叶的洋装大本,便于插 架,又省地方,一般图书馆爱买来作开架阅览,供查阅用。 《初编》所收书,大致都是学习古典文献的常见常用书,可是,着重版本的倾向已经非常 明显了。在当时多数善本还归私有的情况下,商务印书馆作了极大的努力,四出借照。《丛 刊》影印的第一流善本相当多。例如经部的《孟子》赵岐注,用原藏清内府的宋刊大字本; 史部的《资治通鉴》,用涵芬楼藏宋刊本;子部的《列子》张湛注,用的是南宋初年杭州刻宋 元递修本,黄氏士礼居旧藏,《百宋一廛书目》著录,当时在铁琴铜剑楼,号称北宋刊本,虽 然不确,却极为名贵;集部的如群碧楼所藏宋书棚本《李群玉诗集》、《碧云集》、《披沙集》, 是群碧楼镇库之宝,群碧楼即由前两书取名。象这些第一流的版本,《丛刊》中屡见。有的 现在看来不是最好的版本,但也属于当时能得到的第一流版本了。例如《白氏文集》,当时 编者没有见到宋绍兴本,可不取明兰雪堂铜活字本和郭武定本,而毅然采用日本那波道圆木 活字本,确有卓见。这个本子出于朝鲜木刻整版本,木刻整版本又出于朝鲜铜活字本,分四个 单元,比较接近白集的原始面貌,和绍兴本的诗文分编大不相同。解放后虽然影印了绍兴本, 可《丛刊》这个本子还是不能轻视的,它更接近元、白二氏原编祖本。可惜未能影印朝鲜铜 活字本,是个遗憾。当然,也有因片面追求稀见版本而产生问题的。例如,《花间集》现在能 见到的两个宋本当时都在私人秘藏中,《丛刊》无法影印。此外最好的刻本要推明陆元大本; 因为陆本传世较多,所以,《丛刊》舍陆本而用明万历玄览斋刊本。这个本子出于陆本而讹 错多,又改动卷数,是不足取的。《苕溪渔隐丛话》是常用书,当时旧书肆常见,所以《丛 刊》不收,而收少见的《唐诗纪事》和《诗话总龟》。 总之,从优缺点两方面看,都可看出《丛 刊》重稀见善本的特色。 这种特色在《丛刊》的《续编》和《三编》中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续编》刊行于 193 4 年,八十一种,五百册。 《三编》刊行于 1935 年,七十三种,五百册。在这两套书里,只重善本,至于是否常见常用书,有时也就顾不得了。 不过,经《续编》《三编》这么一发挥, 倒真影印了许多稀见善本。大部头的如《三编》中的《太平御览》一千卷,《初编》原说部 头太大不印的,《三编》还是看在远从日本搞来的宋版胶片来之不易,一横心,印了。 《续编》 中的《大清一统志》五百六十卷,据进呈钞本影印; 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据手稿本影印。也是一时盛事。 再如部头小的,如宋张师正《括异志》,一向只靠影宋明钞本传其一脉,要没有《续编》影印,这部书的十卷全本,现在就只能上北京图书馆善本部去找。 总结《丛刊》一、二、三编的成就,它在印常见古书方面的成绩,不算十分突出。它 印的本子在作一般阅读使用时,未必合用。例如《李贺歌诗编》,不用宋刻本而选了一个黄 丕烈定为金刻本的少见的本子,实际上这个本子乃是元宪宗六年赵衍刻本,并非金刻本。当 然它是北京地区传世最古的刻本,自有其版本学上的意义。影印也无可厚非。但它既缺外编 又无注,绝不如现在常用的《李长吉歌诗》三家注便于阅读。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 在旧社会里,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是竞争的老对手。 他们在教科书方面的激烈斗争, 是尽人皆知的出版史实。 此外,往往商务有什么,中华就搞什么: 商务有《东方杂志》,中华就出《大中华杂志》; 有了商务函授学社,接着就有中华书局函授学校; 商务出《辞源》,中 华出《辞海》。等等。 商务出了《丛刊》,中华当然得出一部与其相抗衡的大型丛书,这就是 《四部备要》。 中华在善本藏书方面没有涵芬楼等凭借,《丛刊》珠玉在前,当时善本已被它网罗殆尽,因此,只能另辟溪径。 他们看出《丛刊》只重版本不切实用的弱点,又仗着自己手中有一套从杭州丁氏那里买来的聚珍仿宋版铅字,于是,在 1924 年就开始分集地出《四部备要》了。 《四部备要》(以下简称《备要》)自 1924—1931 年共出五集,收书三百三十六种, 一万一千三百零五卷,线装分订二千五百册。 1935 年,又印行洋装十六开点句本。 1936 年再版并出缩印本,内容与初版相同。 《备要》全部用精美的仿宋体铅字按旧线装书格式排印。在当时的活字铅印书中,是非常精美的。所收各书,以常见常用带注为主。 阅读古典文献的人,如果不讲究版本,《备要》 就比《丛刊》得用。 例如《备要》的经部有三套书,十三经古注算一套,唐宋注疏又是一套, 清代注疏又是一套。 读经的基本资料就全了。 史部除配套的纪传体正史和编年史等外,表谱考证也有不少。这是《丛刊》所忽略的。 集部采用了许多清代名注,例如,《王右丞集》用 赵殿成注,《李长吉歌诗》附《外集》用王琦注,《李太白文集》也用王琦注。这些虽是当时容易得到的书,可是《备要》收了,就比《丛刊》所收无注的《王右丞集》和杨、萧注的《李太白诗集》(《丛刊》用的郭云鹏本,还是个删节得很差的简本),还有前面提过的不带注也无外集的《李贺歌诗编》要切合实用多了。 《备要》也很注意词曲,所收比《丛刊》多,且有 系统。 拿词集来说,《花间》、《草堂》、《绝妙好词》、《词选》、《续词选》、正续四种《词综》、 《宋六十名家词》、《十五家词》、《白香词谱笺》、《词源》、《词律》、《词林韵释》,形成有系统的一套,足以应付一般读词需要。 反观《丛刊》,其词集部分,却象李广部下,个人武技虽佳,却不成队伍。 是不是《备要》在实用方面都比《丛刊》强呢?也不一定。 从系统上看,确实比《丛 刊》强。从某一种书看,就得具体分析。例如《孟子》赵岐注,《备要》的排印本自然不如 《丛刊》的影宋本。今天看来,《丛刊》是我国近现代一部最大的影印古典文献丛书。《备要》 则是一部较全的排印常用古典文献书籍的丛书。它们各有特色,可以互为补充,但不能彼此取代。 如果认为,有了《丛刊》就可以不用《备要》,或者反之,那都是片面的。 前面已经说过,《丛刊》的实用性不如《备要》。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问题却需要从另一角度辩证地来看了。 《丛刊》影印了许多古书,其中很值得印的起码占一半以上,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再影印,能 选择的最佳底本,恐怕也就是《丛刊》所选的某些本子了。 例如,解放后,中华书局重新影印《太平御览》,还是用的《丛刊》那个底本。 即使《丛刊》用的底本不好,也给我们留下一 个容易找到的可参校的影印本。所以,对搞古典文献的人说,《丛刊》将要显得越来越有用。 《备要》不如《丛刊》的版本价值大;后来的洋装本虽然点了句,也是旧式句读。解放以来, 新式标点且加校勘的各种古典文献书籍不断出现,其实用性又强于《备要》了。 例如《备要》 本的《李太白文集》王琦注,当然赶不上中华 1977 年新式标点排印的王琦注更适合当代读者。 例证不胜枚举。 中华和商务在旧社会的种种不利条件下,用较快的速度出版整套的在当时算是价廉物美的大丛书,津逮学人数十年,爰及今日,微波尚传。 这种多快好省的办法, 是我们应该借鉴的。 # 四库全书: 清乾隆时编纂。 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 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 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 “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 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四部丛书、四部备要、四库全书 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智能制造CEO
2024年9月27日 09:21
分享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微信扫一扫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进行分享
复制链接
关于 MrDoc
觅思文档MrDoc
是
州的先生
开发并开源的在线文档系统,其适合作为个人和小型团队的云笔记、文档和知识库管理工具。
如果觅思文档给你或你的团队带来了帮助,欢迎对作者进行一些打赏捐助,这将有力支持作者持续投入精力更新和维护觅思文档,感谢你的捐助!
>>>捐助鸣谢列表
微信
支付宝
QQ
PayPal
Markdown文件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