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精深加工
大豆调质塔常见故障与维修实践
粮油行业调质塔蒸汽系统设计及阀门配置要求
大豆调质温度、湿度的控制效果
浸出油厂降低溶剂消耗的措施
毛油精炼
小麦胚芽油的生产工艺
大豆精深加工工业互联网平台
大豆油浸出生产工艺
大豆油浸出精炼设备
豆一、豆二、豆粕、豆油
俄罗斯蛋白豆
低温豆粕生产工艺
四种常见的大豆蛋白制品
进口非转基因大豆
双鸭山市集贤县大豆产业发展
大豆蛋白提取生产线
低温脱脂大豆粕的低丰度蛋白提取和高丰度蛋白去除条件的优化
“两头两尾”让大豆变“金豆”
禹王牌豆油:一份坚守,一滴“放心油”
豆粕高温和低温豆粕的区别?
大豆低温脱溶工艺
浸出车间
预处理
自由气体中溶剂的回收
浸出油的危害!
浸出车间操作规程
浸出厂的开车和停车操作
混合油负压蒸发的要点研讨
混合油蒸发工艺和设备结构分析
贝雷:油脂化学与工艺学
大豆压榨成本系统改善
植物油压榨工艺和浸出工艺有何区别?浸出工艺常用的有机溶剂有哪些?
浸出工艺和压榨工艺,二者并无优劣之分
别被误导!压榨油也有健康隐患
为什么说浸出法制油工艺先进?食用浸出油安全吗?
混合油汽提的原理和设备结构分析
关于提升我国油脂工程技术浅见
浸出车间蒸脱机结构及关键操作参数控制
浸出工厂的技术创新
浸出车间改造方案
低温脱溶机关键技术的研究
低温大豆粕项目降低溶剂消耗的系统性思考及实践
一种豆粕的低温脱溶系统的制作方法
大豆色选机工作原理
浸出车间尾气回收系统
高蛋白大豆品种
2022年中国大豆产业数据分析简报
大豆品种
2023粮食生产情况
大豆和小豆
中国植物志 在线
生物分类系统
农业农村部关于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的通知
十大农学家
古代机关术
古代建筑师
现代十大科学家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
红薯粉
木薯淀粉和红薯淀粉
淀粉类价格
全球、美国和中国玉米市场分析
世界粮食格局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工业乙醇
饲料行业和宠物饲料
生姜综合利用
耕地上能种什么?不能种什么?
基本农田五不准六不批
什么是高标准农田?差别有多大
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涉农企业
大豆组织蛋白和拉丝蛋白
大豆拉丝蛋白
大豆肽的几种常见制备方法
大豆综合利用
脂肪酸
脂肪酸与皮肤的关系
中国外来入侵和归化植物名录2023版
大航海与人口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为什么导致了我国增加几亿人口呢
中国古代从国外引进蔬菜、水果盘点,它们的落户经历有多么曲折
2023中国农业500强
食用油业青铜王者之阶
新乡粮油
阳西
基础调味料——酱油行业
食醋行业分类、商业模式分析
市场容量和行业集中度
浸出车间问题分析
预处理车间问题分析
饺子皮做法
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
-
+
首页
现代十大科学家
## 竺可桢 竺可桢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闻名的地理学家和气 象学家,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 奠基人。1910 年赴美国留学,1918 年 28 岁时荣获博士学位。同年 回国,先后任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1928 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 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 1949 年,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同时兼任中科院生物学地 学部主任、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学 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科协副主席等职务。 竺可桢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 站,开辟了中国的气象事业。他在关于台风眼的机制、台风的分类、 东亚天气类型、中国季风气候、高空风向与天气预报的关系,中国气 候的形成、特点、区划、气候与农业丰产的关系,物候学、气候变化、地理学、自然科学史以及天文学方面的二十八宿的起源问题等研究方 面造诣很深,有许多开拓性的重大创新,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他开 创了利用历史文献开展中国历史气候研究的新领域,首次提出季风系 统概念,首创区域气候研究,提出划分亚热带的指标,确立了中国八 大气候区和气候区划的基本轮廓。作为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他 对物候学研究呕心沥血,致力于我国古代节气知识的考证和研究,有 独到的见解。亲自坚持几十年的物候观测,倡导组织物候观测网,奠 定物候观测研究的基础,撰写物候学的论文和专著,并指出我国物候 学研究的方向和途径,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和他的工作分 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晚年,他又发表了集其毕生研究成 果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引起世界轰动,日本 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评介该文时,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 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 学术界的前面。”他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呕心呖血,不愧是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 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 茅以升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工程教育家、社 会活动家。1916 年赴美留学,1921 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 《桥梁桁架之次应力被称为“茅氏定律”,并获“斐蒂士”金质研究 奖章。回国后,曾任交通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 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贵州 分校校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建国后,历任北 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 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 1948 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 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并任副主任,1982 年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 茅以升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桥梁事业的先驱。1933 年领导设计、修建杭州钱塘江大桥,采用“射水法”“沉箱 法”和“浮运法”,使该桥仅用两年半时间和 160 万美元的造价完成, 并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成为中国铁路 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55 年,他承担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跨长江 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任务,解决了 14 个重大技术难题,在 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58 年在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时, 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茅以升作为审 查组组长,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作了全面审查核算,最后签了名, 为这个历史性的重大建筑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他主持我 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 30 余年,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 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开拓性的卓越贡献。作为教育家,从事工 科教育 30 余年,担任过五所学校的教授、两个大学的校长、两个学院 的院长。他始创了“学生考先生”的启发式教育法,终身致力教育改 革,发表了《工科教育之研究》、《教育的解放》等 20 多篇论著,倡 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理论结合实际的教育制度,为我国培养 了一大批桥梁工程人才。1979 年应邀访问卡利基·梅隆大学母校时, 校长授予他“卓越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方面作出的 贡献。2006 年 1 月 9 日在他诞辰 110 周年纪念日,中国科学院国家 天文台宣布,将 1997 年1月9日由我国科学家发现的编号为 18550 小行星永久命名为“茅以升星”。 ## 李四光 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 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现 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1904 年留学日本,并成为孙中山领导 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24 岁留学英国,在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 获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 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 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 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 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会长,直到 1937 年 抗战爆发。其间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 年,他放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 回国后,他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 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对地质学的基础学科,如地层学、构造 地质学、古生物学、第四纪冰川学、岩石学、矿物学等都有精深的研 究和很高的造诣。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 地层分层意义有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 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 “地质力学”。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 合的规律,提出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 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 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 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 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地质事业做 出了巨大贡献和不朽的功勋。 ## 袁隆平 袁隆平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 是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 农组织首席顾问、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 父”。 袁隆平 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 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1973 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 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 2 号,1975 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 奠定了基础。1995 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 年提出超级杂交 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 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 期目标,2004 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近年来,全国杂 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达 2.4 亿亩,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 50%,平均增产 20%,一年全国增产的稻谷足可养活 7000 多万人口。 杂交水稻从推广种植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 3500 亿公斤,产生了巨大 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人预估,他的种子共创造效益 5600 亿美元。假 设其中分零头给他,那么他的资产大致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587 亿美 元相当。 作为建国以来贡献最大的农学家,袁隆平先后荣获 “国家特等发 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 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杰出发明家”等 11 项国际 大奖。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 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 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2007 年 4 月 29 日,在 他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年会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 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称赞他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 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 3500 万人的吃饭问题。 由于他在杂交水稻上重大贡献,200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他 2000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 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称: “毕生梦想消除饥饿 ——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 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 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 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 华罗庚 华罗庚是我国享誉世界的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 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少年命 运多坎坷,但刻苦自学,18 岁在《科学》杂志发表数学论文,1920 年 8 月,任清华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用 6 年半时间读完高中至大学的 全部课程,同时学习英、法、德语言,并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 5 篇。1936 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彻底解决了欧洲数学之王高斯提出 的完整三角合估计问题,轰动了剑桥,被誉为“剑桥的光荣”。1938 年学成回国,任西南联大教授。46 年 10 月应爱因斯坦之邀赴美讲学, 后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终身 教授。 1950 年 1 月,华罗庚回到祖国,出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和中国 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是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他一生研究成果卓著,写有 10 多部著作, 200 多篇论文,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 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 发表 40 余年来,主要结果仍为世界最佳,先后被译为多国文字出版, 成为 20 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 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 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完全确定 了他作为纯粹数学若干分支的世界领袖人物之一的地位。美国著名数 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 有著名科学院院士。”他平生大力推广和普及“优选法”和“统筹 法”,为我国民族工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苏步青 苏步青,中国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曾任浙大数学系教授、主 任、教务长,复旦大学教授、校长,中国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 学位委员会委员,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等职。1919 年赴日留学, 1931 年获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博士学位。同年 3 月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抗战爆发后,日本帝国大学邀他前往任教。出于民族大义, 他一口回绝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 为她服务!”。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他和陈建功教授带领弟子们到 山洞里研究数学,正是在这时他点燃了那块神圣高原上的星星之火, 于是才有了潘承洞、王元、陈景润等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突出贡献,才有了我国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的一枚枚金牌。 苏步青一生致力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青年时 期的苏步青,就被国际数学界誉为“东方国土上升起的一颗灿烂的数 学明星”。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射影微分几何学、一般空间微分几何 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型设计、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射影 曲线概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被国际公认为“东方第一几何 学家”。他在一般曲面研究中有重大突破,发现了四次(三阶)代数 锥面,引起了国际数学界强烈反响。他是我国第一位研究“K 展空间” 的专家,在放射微分集合方面有着在国际数学界不可争辩的地位。其 研究成果“船体放样项目”、“曲面法船体线型生产程序”分别荣获 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K 展空间”几何学和射影 曲线荣获 1956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他的许多成果已被许多国家的数学 家大量引用或作为重要的内容被写进他们的专著。 苏步青是一代数学宗师,更不愧为我国教育界的泰斗。他热爱教 育,登台授课 60 年如一日,培养了一大批数学英才。他归纳出三条培 养优秀学生的做法,一是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自己,二是不挡住他们的 成才之路,三是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当时在中科院形成了 “苏步青效应”,组建了一级级坚定的人才梯队向着数学王国进军。 ## 吴文俊 吴文俊,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国际自动推理界的先驱。1946 年赴法国 Strassbourg 大学留学,49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51 年回国,1957 年任中科 院学部委员。先后担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中国数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 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吴文俊是著名的数学家,在拓扑学、自动推理、机器证明、代数 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研究领域均有杰出的贡献。他为拓扑学 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 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并广泛运用于数学研究和解 决连塑性领域的有关难题,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 1957 年因他在数学领域拓扑学方面的奠基性研究工作,和钱学森、华 罗庚同时获得新中国建国后的第一次中国科学院一等奖。70 年代后期, 在计算机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 (即算法化思想),转而研究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彻底改变了这个领域 的面貌,是国际自动推理界先驱性的工作,被称为“吴方法”,在国 际机器证明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已 广泛应用于当今国际上流行的符号计算软件方面,对提高我国数学领 域的国际地位做出了重大贡献。 吴文俊院士热爱祖国,有高尚的科学道德,是数学界德高望重的 前辈,至今仍战斗在数学机械化研究的第一线。在 50 多年的研究工作 中,始终站在数学领域的前沿,做出了许多原创性研究成果,享誉世 界。曾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首届香港求是科技基金 会杰出科学家奖、Herbrand 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第三届邵逸夫数学奖。 ## 周培源 周培源是我国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 动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 一。1924 年赴美留学,获加州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28 至 1929 年赴德国、瑞士从事研究工作。1929 年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 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授。1936-1937 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 院参加爱因斯坦主持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从事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 究。1943—1946 年再次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流体力学湍流理论 研究,随后受邀到美国海军军工试验站,从事鱼雷空投入水的战事科 学研究。由于该试验站是美国政府的研究机构,应聘人员须要有美国 国籍。当时,周培源明确提出三条件:第一,不加入美国籍;第二, 只承担临时性的研究任务;第三,可以随时离去。在美国有关方面接 受了上述条件后,他在美国继续工作不到一年,于 1947 年 2 月,毅 然带着妻儿回国。回国后,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教务 长、校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学部委员、数理化学部常务委员, 中国科协主席,世界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等职。1980 年 和 1985 年两次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具有卓越贡献的校友” 奖。 作为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学说并独树一帜的中国第一人,周培 源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研究方 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他一直致力于求解引力场方程的确 定解,研究并初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中“坐标有关”的重要论 点。1940 年,他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湍流脉动方程,并建立了普通湍 流理论,从而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1945 年,他在美国的《应 用数学季刊》上,发表了题为《关于速度关联和湍流涨落方程的解》 的重要论文,提出了两种求解湍流运动的方法,引起国际上广泛注意, 进而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湍流模式理论”流派,对推动流体力学尤 其是湍流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邓稼先 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科学家、核物理学家、中国“两弹”元勋。 1948 年至 1950 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美 国给他很好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长期在美国工作。但是, 邓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禄而动摇他回祖国工作的决心。1950 年,他胸怀 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 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 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开始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历任中 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 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后来改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工业部 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 数学物理学部委员等职。 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在原子弹、 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 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 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 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 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 与了 1967 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他隐姓埋名工作 28 年,呕心沥血,为我国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 “中国原子弹之父”。 1999 年 9 月 18 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 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表彰他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 做出的杰出贡献。 ## 钱三强 钱三强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和奠 基者,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之父”,中科院院士(学 部委员)。1937 年赴法国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 位,师从世界知名的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居里 的女儿)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1940 年获博士学位,并继续做小居 里夫妇的助手。1946 年他与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 裂变和四分裂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导师约里奥骄傲地称之为“这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实验室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并向世界科 学界推荐。当时众多西方媒体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 分裂法”。为此,钱三强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1947 年升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 誉军团军官勋章。 1948 年,钱三强谢绝了导师和同事们的竭力挽留,不顾国民党政 府的威胁,与夫人抱着刚刚半岁的女儿,果断而机智地回到祖国怀抱。 回归后的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创工作,担任 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学术 秘书处秘书长。同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成为了规划的 制定人,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 研工作迅速开展起来。在苏联政府停止对我国的技术援助后,已兼任 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又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亲自 领导了核物理、中子物理、钚化学、热核反应等十多项课题的研究, 解决了铀 235 生产中的扩散分离膜等许多关键技术问题。在“两弹一 星”的攻坚战中,他倾心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造就了一大批呕心 沥血的杰出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在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研制成功氢弹。钱三强 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为培养我国原子能科 技队伍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这位中国的“核弹之父”、科学泰斗,追授了由 515 克纯金铸成的“两 弹一星功勋奖章”。 ## 钱学森 钱学森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 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擎旗人,是工程控制论 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 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1934 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 院航空系学习,1936 年 9 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 著名力学大师、“超音速飞行之父”——冯·卡门教授,先后获航空工 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 年 7 月至 1955 年 8 月,钱 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加 州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与导 师冯·卡门参与了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 发工作,并共同完成了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 钱近似公式”,从而在 28 岁时便奠定了作为世界知名空气动力学家的 地位,成为和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和航天领域内的最为杰出的 代表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 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 最为璀璨的极少数巨星之一。 1947 年,刚 36 岁的钱学森被聘请为美国麻省工学院的终身教授。 但是他想: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 国。1950 年便开始争取回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他 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 5 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钱学森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被没收了各种资料和书籍,被诬陷为 “间谍”,美国政府对他进行审讯和监禁,将他软禁在一个孤岛上, 但钱学森宁死也要回国,始终没有屈服。 1955 年 10 月,经过周恩来总理与美国外交谈判,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1956 年初,国务院、中央军委任命他为 刚成立的航空工业委员会委员(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 同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 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 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 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 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 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钱学森在 控制科学、物理力学、应用力学、系统工程、系统科学、喷气推进与 航天技术、思维科学等领域卓有建树,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 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开拓性的贡献。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跃入世界前 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 化控制之父”。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 誉称号。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又授予他“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 ## 王淦昌 王淦昌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 一、中科院资深院士,中国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高技术发展 “863 计划”的 4 位倡导者之一。1930 年赴德国,师从于被爱因斯坦 誉为“天赋高于居里夫人”的杰出女物理学家迈特内。27 岁荣获博士 学位。后去英、法、荷等国作学术访问,见到卢瑟福等物理学家,学 习了最新的物理学理论与实验技巧。1934 年 4 月回国,先后在山东大 学、浙江大学任教授。抗战爆发后,他就将自己家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1961 年,当国内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 短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又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 14 万卢布 (约合人民币 2 至 3 万元)献给了国家,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和 人民。柏林大学 王淦昌是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 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核武 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在 70 年科研生涯中,建树颇丰,取 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从 1940 开始至 80 年代,几乎每十 多年就有一项世界级成果和重大发现。1941 年,他独具卓见地提出了 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为实验所证实。1959 年,他领导研究小 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 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64 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 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 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1984 年,他 又领导开辟了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新领域,不愧为 中国核物理泰斗。 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 究和组织领导,隐姓埋名 17 年,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由于他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和国防建设的卓越贡献,曾荣获两项国家 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多项重要奖励。 1999 年 9 月 18 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 勋奖章”,以表彰他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 赵忠尧 赵忠尧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与教育家,我国核物理研究 的开拓者,中国核事业的先驱之一。1927 年赴美国留学,师从于回旋 加速器的发明者,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R.A.密立根(Millikan)。 1930 年获博士学位。1931 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访问。 同年回国,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建国后, 历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高能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副所长,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委 员。 赵忠尧在核物理特别是硬 γ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方面有着突出 成就。1930 年最先观察到 γ 射线通过重物质时的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 是物理学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反物质的物理学家。这个发现足以使他获 得诺贝尔奖,当时瑞典皇家学会也曾郑重考虑过授予他诺贝尔奖。不 幸的是,有一位在德国物理学家对赵忠尧的成果提出了疑问,虽然后 来事实证明赵忠尧的结果是完全准确的,错误的是提出疑问的科学家, 但这却影响了赵忠尧的成果被进一步确认。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 主任爱克斯朋在 1997 年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坦诚地写道:“书中有一处 令人不安的遗漏,……没有提到中国的物理学家赵忠尧,尽管他是最早 发现硬伽马射线反常吸收者之一,赵忠尧在世界物理学家心中是实实 在在的诺贝尔奖得主!” 1931 年,赵忠尧学成回国后到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开设了我 国首个核物理课程,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培养了一 批后来为我国的原子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王淦昌、彭桓武、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 道也都曾经受业于赵忠尧。 1950 年 8 月当赵忠尧和钱学森夫妇等一道回国之时,美军最高司 令部连发三道拦截赵忠尧的命令,强行将赵忠尧押进了美军在日本的 巢鸭军事监狱。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也发来急电:“望兄来台共事, 以防不测。”赵忠尧却回电说:“我回大陆之意已决!”最后在周恩来 总理的外交努力下,于 1950 年 11 底回国。 回国后的赵忠尧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主持建成了我国最早的 两台加速器,发展了我国的真空技术、高电压技术、离子源技术,打 下了加速器和核物理研究的基础。1973 年年事已高的赵忠尧又担任中 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积极参加高能实验基地的建设,并带出 了一批青年才俊,为我国的核物理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智能制造CEO
2024年1月7日 12:28
分享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微信扫一扫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进行分享
复制链接
关于 MrDoc
觅思文档MrDoc
是
州的先生
开发并开源的在线文档系统,其适合作为个人和小型团队的云笔记、文档和知识库管理工具。
如果觅思文档给你或你的团队带来了帮助,欢迎对作者进行一些打赏捐助,这将有力支持作者持续投入精力更新和维护觅思文档,感谢你的捐助!
>>>捐助鸣谢列表
微信
支付宝
QQ
PayPal
Markdown文件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