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精深加工
大豆调质塔常见故障与维修实践
粮油行业调质塔蒸汽系统设计及阀门配置要求
大豆调质温度、湿度的控制效果
浸出油厂降低溶剂消耗的措施
毛油精炼
小麦胚芽油的生产工艺
大豆精深加工工业互联网平台
大豆油浸出生产工艺
大豆油浸出精炼设备
豆一、豆二、豆粕、豆油
俄罗斯蛋白豆
低温豆粕生产工艺
四种常见的大豆蛋白制品
进口非转基因大豆
双鸭山市集贤县大豆产业发展
大豆蛋白提取生产线
低温脱脂大豆粕的低丰度蛋白提取和高丰度蛋白去除条件的优化
“两头两尾”让大豆变“金豆”
禹王牌豆油:一份坚守,一滴“放心油”
豆粕高温和低温豆粕的区别?
大豆低温脱溶工艺
浸出车间
预处理
自由气体中溶剂的回收
浸出油的危害!
浸出车间操作规程
浸出厂的开车和停车操作
混合油负压蒸发的要点研讨
混合油蒸发工艺和设备结构分析
贝雷:油脂化学与工艺学
大豆压榨成本系统改善
植物油压榨工艺和浸出工艺有何区别?浸出工艺常用的有机溶剂有哪些?
浸出工艺和压榨工艺,二者并无优劣之分
别被误导!压榨油也有健康隐患
为什么说浸出法制油工艺先进?食用浸出油安全吗?
混合油汽提的原理和设备结构分析
关于提升我国油脂工程技术浅见
浸出车间蒸脱机结构及关键操作参数控制
浸出工厂的技术创新
浸出车间改造方案
低温脱溶机关键技术的研究
低温大豆粕项目降低溶剂消耗的系统性思考及实践
一种豆粕的低温脱溶系统的制作方法
大豆色选机工作原理
浸出车间尾气回收系统
高蛋白大豆品种
2022年中国大豆产业数据分析简报
大豆品种
2023粮食生产情况
大豆和小豆
中国植物志 在线
生物分类系统
农业农村部关于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的通知
十大农学家
古代机关术
古代建筑师
现代十大科学家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
红薯粉
木薯淀粉和红薯淀粉
淀粉类价格
全球、美国和中国玉米市场分析
世界粮食格局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工业乙醇
饲料行业和宠物饲料
生姜综合利用
耕地上能种什么?不能种什么?
基本农田五不准六不批
什么是高标准农田?差别有多大
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涉农企业
大豆组织蛋白和拉丝蛋白
大豆拉丝蛋白
大豆肽的几种常见制备方法
大豆综合利用
脂肪酸
脂肪酸与皮肤的关系
中国外来入侵和归化植物名录2023版
大航海与人口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为什么导致了我国增加几亿人口呢
中国古代从国外引进蔬菜、水果盘点,它们的落户经历有多么曲折
2023中国农业500强
食用油业青铜王者之阶
新乡粮油
阳西
基础调味料——酱油行业
食醋行业分类、商业模式分析
市场容量和行业集中度
浸出车间问题分析
预处理车间问题分析
饺子皮做法
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
-
+
首页
中国古代从国外引进蔬菜、水果盘点,它们的落户经历有多么曲折
每当我们走进超市,总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水果、蔬菜摆得满满登登,步入粮店,尽情选择颗粒饱满的粮食米面,你可曾想到,今天祖国各地这些种类繁多的水果蔬菜,有许多原来是舶来品。 它们漂洋过海,千百年前来到中国落地生根,经过我们的祖先辛苦培育和本土适应,才有了现代人如此目不暇给的选择范围。梳理一下它们引进的历史,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感叹丝绸之路的伟大,物种迁徙的曲折。 我们日常生活中古代引进的蔬菜及原产地 例如从西域或西北地区引进的物产,最初的名字都有“胡”字,例如胡萝卜、黄瓜(原名胡瓜)、哈密瓜(也曾叫胡瓜)、芫荽(原名胡荽)、蚕豆(原名胡豆)等等,引进于汉朝时期。 对于来自南洋或西洋的外埠物产,前面加个“番”字,例如==番薯(红薯)、番椒(海椒、辣椒)、番石榴、番木瓜等等,引进时期多在明代以后。== 我们日常生活中古代引进的水果及原产地 对于来自西方及海外的蔬菜物产等,前面有个“西”字,例如==西红柿(学名番茄)、西葫芦(也叫美洲南瓜)、西蓝花(俗称青花菜)、西芹、西生菜(也称圆生菜)等等,引进时间在明清时期。== 另外一些西方物产的命名更加直接,直接加一个“洋”字,例如==洋芋(土豆别名)、洋姜(学名菊芋)、洋葱(别名洋蒜)、洋白菜(卷心菜),这类物产最晚,大约清末民国时期。== 回顾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外来物产批量引进的过程主要集中在五个时期——==西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朝、明朝中叶和清朝末年==,引进物产的渠道主要分为西北方向的丝绸之路和东南沿海方向。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的敦煌壁画 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文化交流的功臣 二、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是引进外来物种的首位功臣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为了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共同抵御匈奴军事集团,他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派出张骞的百人团队出使西域。然而命运多舛的张骞刚到玉门关就被匈奴俘虏,为了瓦解他的意志,单于把胡女嫁给他并进行软禁,前后长达十几年之久。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图 张骞路上被匈奴软禁长达十几年 矢志不渝的张骞伺机逃跑,前后经过大宛国等地来到大月氏,虽未达到目的,却了解到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和山川地理,于是通过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机会,使西汉与西域各小国建立了友好的紧密联系。 因为张骞对西域的深入了解,西汉于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也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通过张骞出使西域,使得石榴、葡萄等进入中原地区 张骞不仅将中原文明传播到西域,还从西域诸国引进了许多特色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填充了汉朝经济产物的储备,丰富了中华物产的品类,也给爱好美食的古人带来大快果颐的福音。 西汉时期从西域引进的蔬菜和水果 下面列举几种历史记载中由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物种: 黄瓜是夏日里人们最喜欢的凉拌菜之一 1、黄瓜 黄瓜是日常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蔬菜,它虽名为黄瓜,却颜色翠绿,果实曼长,味道清脆可口,凉拌炖菜都是绝配佳品,清帝乾隆曾有诗云曰:“菜盘佳品最燕京,二月尝新岂定评。压架缀篱偏有致,田家风景绘真情。”表明对他的喜爱。 黄瓜原产地位于印度西北部,后来被引入中亚地区和西域,正是借助张骞出使的机会把它带回我国内地广泛种植。 黄瓜是画家们热衷描绘的蔬菜题材之一 根据明朝《本草纲目》卷28菜部之三记载:时珍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又根据唐朝杜宝《拾遗录》记载:“隋大业四年间,改胡瓜为黄瓜”。原来隋炀帝家族有鲜卑族的胡人血统,才把胡瓜改名为黄瓜。 喜欢喝羊汤和拉面的朋友,芫荽是必不可少的点缀品 2、芫荽 俗称为香菜的“芫荽”,是一种有香味的蔬菜,作为汤菜类的点缀还是凉拌的佳品,爱它与恨它的人清晰地一分为二。芫荽柔细又嫩绿的叶子和清幽软润的清香令人难忘,因此古代诗人龚敩称赞它:“岁律催迟暮,乡心适遁潜。子鹅春饼细,香菜晚羹甜。” 芫荽也是外来客,它的老家在遥远的地中海沿岸和中亚地区,后来传到西域地区,后来张骞出使西域时将其带回并广泛种植,后世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根据明朝《本草纲目》卷26菜部之一记载:时珍曰:“荽,许氏《说文》作莅,云:“姜属,可以香口也”。其茎柔细而根多须,绥绥然也。张骞使西域,始得种归,故名胡荽。”这是它刚来到内地时的名字。 难得一见的芫荽开花美照 根据唐代《博物志》记载,张骞引进的胡荽到了南北朝后赵时期,赵皇帝石勒作为标准的胡人,感觉这个名字十分刺耳,下令改为芫荽。 这个名字一直用到满清入境后,由于对中原文化缺乏了解,芫荽的名字感觉拗口难记,因为这种蔬菜香气四溢,又把它俗称为“香菜”,这算是改名经历最曲折的物种了。 中国生产的大蒜约占全球大蒜总供应量的70% 3、大蒜 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大蒜”与葱、姜合称三辣,堪称最为普及的调味类蔬菜,通过宋代理学家邵雍的诗句“暖地春初才欎欎,宿根秋末却披披。韭葱蒜薤青遮陇,蓣芋姜蘘绿满畦。”可见当时大蒜的种植已经普及于民间。 大蒜原产地位于欧洲南部和中亚地区,这种味道强烈的辛辣食物经由张骞从西域引入到陕西关中地区进行改良驯化,然后逐步推广种植。 中国盛产大蒜的金乡与我国设立的张骞雕塑 根据汉代王逸所著《正部》记载“张骞使还,始得大蒜、苜蓿”,证明是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的,不出意外它的名字也叫做“胡蒜”。 在宋代罗愿著作《尔雅翼》中曰“胡人以大蒜涂体,爱其芳气,又以护寒”。说明西域民族早就涂抹大蒜来御寒的习惯。 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菜部中记载,胡蒜列在本土物种山蒜后面,名为“葫”,保留着名字演变的轨迹。 清代绘画中的“蒜”与“葫” 到了清代时期,大蒜的食用方式更是花样翻新,在清人丁宜曾的《农圃便览》记载着水晶蒜的制作过程,十分,类似今天的腊八蒜,而在无名氏《调鼎集》中,则记载着“腌蒜头”的制作工艺。 宋代绘画中的葡萄与石榴 4、葡萄 葡萄是人们最喜爱的水果之一,它晶莹剔透,酸甜可口,还是酿酒的优质原料,早在唐朝就有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名句,此外诗圣杜甫也有翠瓜碧李沈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的诗句描写,说明唐代时期,葡萄已是十分流行的时令水果。 新疆的吐鲁番是我国最著名的葡萄产地 葡萄的原产地位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早在七千年前中亚细亚和叙利亚、伊拉克地区已引进种植,因此流传到古代的西域地区时间较早,由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宜葡萄的生长,也形成了吐鲁番等新疆著名的葡萄种植区。 根据明朝《本草纲目》卷33果部之五记载: 时针曰:“葡萄,《汉书》作蒲桃,可以造酒,人饮之,则陶然而醉,故有是名。《汉书》言:‘张骞使西域还,始得此种。’又说《神农本草》已有葡萄,则汉前陇西旧有,但未入关耳。”对于张骞引进葡萄的说法李时珍也没有把握,因为甘肃西部由汉人种植,只是没有传入内地罢了。 张骞在西域到了大宛国的王宫,见到了内地没有的葡萄 在北魏年间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载“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蒲陶实,于离宫别馆傍尽种之”。 葡萄是大宛国种植普遍的时令水果 当年张骞出使西域,逃到大宛国时国王把葡萄这种美食让他品尝,从此久久不能忘怀,并告知了汉武帝。七年之后,张骞借二次出使西域的机会,经丝绸之路跋山涉水把葡萄带了回来,汉武帝见后龙颜大悦,命人在宫殿附近培育种植,并与群臣妃子们一饱口福。 隋唐与宋元时期传入中国的蔬菜与水果 三、隋唐时期与宋代引进中原的重要物种介绍 中国古代经历了西汉和东汉漫长的统一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物产也逐渐丰富。然后进入三国纷争和两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战乱频仍,流民失所,东西方交流陷入停滞,物种陷入引进空窗期。 鼎盛的唐朝迎来东西方各国使臣的朝觐 隋朝的统一十分类似秦朝,郡县分制,设立科举,开凿运河,发展农桑,此后就是巍然屹立与东方的大唐盛世,疆域空前辽阔,经济繁荣,丝绸之路畅通无阻,物种的引进与传播迎来又一轮高潮。 根据历史记载,这一时期引进的物种主要包括隋朝时期的莴苣(由西域使者传入)、菠菜(国外作为贡品进献而来)、无花果(由高僧玄奘从印度引入)、无花果(由西域引入)等等。 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西藏使者,在盛唐时期,有的使者会贡献稀有的物产 1、菠菜 顾名思义,菠菜原名波斯菜,鹦鹉菜,原产地位于西亚的古代波斯(今伊朗)。根据宋代王溥《唐会要》记载“太宗时,泥婆罗围(今尼泊尔)献菠莜,类红蓝,实如蒺藜,火熟之,能益食味。”根据考证,应该是唐贞观21年(647年)由尼泊尔国王那拉提波作为贡品进献给唐太宗,从此传播到中国。 我们日常所见的菠菜的故乡来自遥远的波斯(今伊朗) 因为菠菜具有尊贵的身份,据传又有排毒和延年益寿的功效,因此成为唐太宗喜爱的美味,但因为价格昂贵,老百姓只能望而却步。 直到宋代之后,菠菜才脱去神秘的面纱,成为日常百姓普遍种植的蔬菜。例如宋朝大诗人苏轼就曾赋诗赞叹:“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菠棱如铁甲。岂知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 绿豆不仅是重要谷物食品,还因清热解暑被《本草纲目》列入药材 2、绿豆 因其颜色青绿颗粒饱满又称为青小豆,根据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除吐逆。治痘毒,利肿胀。”绿豆不仅仅是日常百姓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食物,还能入药,具有清热解暑,治疗肿胀等特殊功效。 曹植《七步诗》所描述的是中国本地物产黄豆 我国古代典籍中关于“豆”字的诗句早在诗经时期即已出现,另外三国时曹植著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以及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写的内容都是本土物产黄豆。 绿豆的故乡远在南亚的印度、缅甸地区,直到北宋时期才引入内地种植,主要的依据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的诗句“龙眼初如绿豆肥,荔枝已似佛螺儿。南荒北客难将息,最是残春首夏时。” 3、西瓜 西瓜的名字暴露了它的异族身份,种类繁多的西瓜堪称夏季消暑的最佳极品,瓜瓤鲜红,汁液甜美,咬口生津,清凉去热,冰镇啤酒、凉切西瓜是许多人夏日里最难忘的快乐时光。 辽代壁画中的吃瓜图 和清末民间街头卖瓜的古画 南宋诗人文天祥曾有《西瓜吟》赞曰:“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诗意盎然,情趣生动。 明代小说家翟佑在诗作《红瓤瓜》描述:“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猩血沁中央。结成晞日三危露,泻出流霞九酝浆。”使用比喻、对比的描述手法,将西瓜的特色尽情表现出来。 多数人认为西瓜是原产于非洲的野生植物,后经培育成为食用水果,从埃及北移至地中海沿岸到欧洲,然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地区。 现代中国画中的西瓜 后来由西域传入中国,因此称为“西瓜”。关于西瓜的另一种来源则与神农氏尝百草有关,因它水多肉稀,以讹传讹,变成西瓜之名。 翻阅典籍,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药学家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按胡峤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 我国古代绘画中的西瓜,说明当时宫廷中有此水果 因为唐代以前的史书中没有西瓜的名字出现,普遍认为是五代时期传入中国。近年以来,随着西汉墓葬的发掘,人们在墓室中屡次发现西瓜籽,因此这种水果进入中原的历史更加久远。 含有胡萝卜素的胡萝卜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4、胡萝卜 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因此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被喜爱养生的食客尊称为“小人参”,诗人胡秉言曾有诗作赞它:“嫩白碧绿叶清莹, 秉暑凌霜任雨风。理气宽中消鼓胀, 甜如蜜水脆如菱。”这种蔬菜适应能力极强,种植广泛,无论是凉拌还是煲粥,都是上等的佳品。 作为一种外来物种胡萝卜其实有很多颜色 尽管胡萝卜顶着“洋名字”的外衣,它却不是西汉时期从西域引入的物种,胡萝卜原产于亚洲西部的阿富汗,12世纪才有伊朗传入中国内陆,此时正是元朝时期,应该与成吉思汗大帝的西征不无关系。 根据《本草纲目》中记载:胡萝卜“元时始自胡地来,气味微似萝卜,故名。”尽管如此,随着新的资料不断发现,在南宋官方修订的《绍兴本草》在《大观本草》中也有胡萝卜列入药名,只是因为极为稀有而昂贵罢了。 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的蔬菜、水果与粮食 四、明清时期到民国年间引进中国的物种介绍 明朝之后,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随着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多次远行,这个庞大的帝国通过远洋航行开始睁眼看世界,将中国的特产瓷器、丝绸等带到海外的同时,也带回来许多奇异的水果等物种。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好像打开了物种迁移的潘多拉魔盒 与此同时,随着欧洲探险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环球航线的开拓,西方海洋国家通过环大西洋航线一步步走进神秘的东方中国,新旧大陆之间的物种交换,通过海洋时代的到来变得更加频繁。此外西方国家通过在东南亚、南亚开拓殖民地,一些新的物种得以登陆中国。 此段期间物种引进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明朝中叶的嘉靖、万历年间,引进的物种包括玉米、南瓜、西红柿(番茄)和红薯(地瓜);明末清初以及清末到民国年间,引入中国的物种有辣椒、土豆、木瓜、草莓、洋葱等等。 在美洲有着数年前种植历史的玉米在明朝引入中国 1、玉米 玉米有很多别称,例如玉蜀黍、玉茭子(山西)、包谷(西北)等,棒子算是最为通俗的名称,玉米不仅是农民兄弟最看重的粮食作物之一,煮玉米也是可口的美味,玉米磨成地的面俗称“棒子面”,是制作美食的重要原料。玉米是世界上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而中国是玉米种植最为普及的地区之一。 古代典籍里玉米的出现较晚,如明朝卢青山诗作:“玉米秋成晒满场,长杨丛立守其旁。老翁更持老烟杆,斜阳影里袅微香。”以及清代诗人屈大均:“泪成玉米田何处,身别龙门夏已丘。”说明此时玉米已经是农田间比较常见的农作物。 美洲是玉米的故乡,美洲文明也成为玉米文明 拉丁美洲因其玉米文明著称于世,而墨西哥和中美洲则是玉米的发源地,野生玉米的出现已有万年之久,印第安人种植玉米也有3500多年的历史。1492年,寻找新大陆的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此后种植推广到整个美洲,1494年他把玉米带回西班牙,从此玉米传到世界各地。 清末与民国时期农民在田间劳动 最早记载玉米的古籍是《襄城县志》1551年出现玉麦的描述,明朝田艺蘅所著《留青日札》记载:“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这个御麦就是葡萄牙语玉米milho翻译成汉语的音译。据传葡萄牙人曾把玉米进献给正德皇帝。 到了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玉米传入我国广西开始栽培,明朝末年,广泛种植至十余个省份。 明朝中叶之后玉米在中国推广种植图 根据明代晚期农学家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记载“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玉米的名字首次出现,玉米的名字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著述。 我国近代绘画中的玉米中国画 经过明代中叶到1718年的200年里,玉米已经遍及中国大江南北的二十个省,成为夏秋季田间主要农作物。 红薯应该是产量最大的农作物之一 2、红薯 红薯俗名地瓜,又称甘薯、番薯、山芋、甜薯等,因其味道甘甜软糯、适宜蒸煮、烤制、煲粥等制作各种美食成为吃货的最爱之一,红薯是最为高产而且适应性极强的农作物,特别是山区的红薯味道极其鲜美,营养价值丰富。 古人吟咏赞颂红薯的诗句多出现在清代,例如洪繻所写“夏畦冒雨种地瓜,秋天霜冷枯根芽”。以及清代诗人黄化鲤的《咏地瓜》写道:“兽掌龙蹄并有名,匀匀禹甸种初成。自从海外传嘉植,功用而今六谷争”,十分明确的道明了红薯进入中国在明代嘉靖时期。 红薯原产于南美洲热带地区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后在全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于明朝传入中国。 明代引进甘薯进入中国的功臣陈益和陈振龙 根据史料记载,明朝引进红薯第一人书广东东莞人陈益,万历八年(1580年)在安南(今越南)经商的陈益首次品尝到这种香甜软滑的美食,名为番薯(即红薯)。 他如获至宝,在两年后,冒着死亡危险把番薯种子藏在铜鼓中,偷偷带回中国。此后在虎门地区置地大面积种植推广,成为我国开辟粮源的英雄,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一时期,在吕宋(今菲律宾)经商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陈经纶父子,在当地发现块根作物“甘薯”,产量极高,生熟可食,适应性强,决定带回家乡。 但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认为甘薯奇货可居,“禁不令出境”,1593年,陈振龙绞尽脑汁,把薯藤缠在绳中,覆盖污泥,巧妙躲开殖民者重重关卡,渡海回国,在厦门落户。因甘薯来自域外,福建人均以“番薯”命名。 古人在田间劳作的绘画 明人何乔远的《闽书》说:“番薯、闽人得之于国外,瘠土砂砾之地皆可种,用以支岁,有益贫下”。 根据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 甘薯疏》的记载:“薯有二种…其一,名番薯,则土人传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 明代谈迁《枣林杂俎》中记载:“朱薯产吕宋国,被野连山,不待种植,夷竟食之。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 由于福建地区多山,地狭人稠,耕地稀缺,番薯适应性强,无地不宜的特性却得到充分发挥,正所谓“外来地和尚会念经”,古籍记载“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在那个年代,水稻亩产四五百斤,小麦二三百斤,玉米六七百斤,甘薯产量是它们的数十倍,所以很快被推广种植。 甘薯明代后期在中国推广种植图 到了明朝末年,江南水患严重,饥民流离失所,正因为有甘薯的存在,成为救荒的功臣,因此被称为“救命白薯”。 古代农民在农田里耕作 到了康熙年间,陈振龙的后代陈川桂把番薯引入浙江,他儿子陈世元则远赴冀鲁豫地区劝说农人播种番薯,在他们的大力倡导下,番薯从此在华北大地生根发芽,广泛推广。 辣椒是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调味蔬菜 3、辣椒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美食王国,尤其以麻辣鲜香著称的川菜和热火朝天的川渝火锅正是天下闻名,辣椒就是必不可少的调味上品,无论是干煸还是爆炒,无论是凉拌还是炖煮,火爆刺鼻的辣椒地位不可替代。 恰如清代诗人王季珠所写:“新蚁芬芳初浸面,子鸡和淡薄楂盐。不奇桂辣椒辛味,知是吴民性喜甜。” 来自辣椒故乡的墨西哥人是最不怕辣的民族之一 辣椒原产于中美洲的墨西哥到哥伦比亚,也是哥伦布在新大陆的发现之一。辣椒在明朝时期传入中国,最初的名字叫番椒或海椒,说明它来自海外的身份,现在俗名菜椒、牛角椒、灯笼椒等。 是声名远扬的丝绸之路,从西亚进入新疆、甘肃、陕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一是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在南方的云南、广西和湖南等地栽培,然后逐渐向全国扩展, 辣椒进入中国共分西北和东南两条路线,陆上从西亚经丝绸之路进入新疆和陕甘落户西北;东南经马六甲海峡进入中国南方,在广西、云贵、湖南等地,然后向全国扩展。 根据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1591年(万历年间)记载:“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此时名字还叫番椒。同时期的明代《草花谱》记载了“番椒”,认为最初吃辣椒的是“下江人”也就是长江下游的人。 火红的辣椒已经成为川菜的灵魂 尽管辣椒最初种植兴起于云贵及南方各省,但是深处天府之国的四川直到嘉庆年间后广泛普及,也许因为川渝地区空气潮湿,辣椒辛辣刺激的味道令人神清气爽,因此辣椒在四川地区大受欢迎,此后成为川菜的灵魂味道,根据徐心余《蜀游闻见录》的记载:“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 应该感谢我们的先祖,要知道每个新的物种引进之后都会经历一段“水土不服”的过程,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农作物或蔬菜从育种、驯化、本土适应,种植推广到收获之后的加工和利用,都倾注了当时人们大量的心血。 正是由于我国广袤无垠的领土同时具备亚热带、温带等多种气候特征,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各种地形土壤均有分布,使得远在万里之外的物种引入之后能够因地制宜的适应当地的生长条件,并且在口感和味觉上更符合中国人的习惯,这也算是大自然对我们最好的馈赠。
智能制造CEO
2024年5月25日 23:49
分享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微信扫一扫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进行分享
复制链接
关于 MrDoc
觅思文档MrDoc
是
州的先生
开发并开源的在线文档系统,其适合作为个人和小型团队的云笔记、文档和知识库管理工具。
如果觅思文档给你或你的团队带来了帮助,欢迎对作者进行一些打赏捐助,这将有力支持作者持续投入精力更新和维护觅思文档,感谢你的捐助!
>>>捐助鸣谢列表
微信
支付宝
QQ
PayPal
Markdown文件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