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疗养中心
规划
产品
食药养生保健
具茨山
养生茶饮
智慧Ai中医问诊
中医诊辨断治与养生
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
秋季养生餐
中药方剂给付饮片规范
解表方给付饮片规范
泻下
和解
清热方给付饮片标准
祛暑方给付饮片规范
温里
补益方给付饮片规范
固涩方
安神方
开窍方
理气方
理血方给付饮片规范
治风方给付饮片规范
治燥方
祛湿方给付饮片规范
祛痰方给付饮片规范
消食方给付饮片规范
驱虫方涌吐方
治痈方给付饮片规范
涌吐方给付饮片规范
治法与机理
八种用于积食、腹胀的中成药
13种儿科常用的中成药
十种用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成药
六种用于鼻炎的中成药
十九种用于脾虚的中成药
六种常用于咳嗽的中成药
清胃热去胃火的中成药
中医之“上火”及调理
中医教材
中医治法大要
艾灸
中医治法
萝卜
中药歌诀汇总
煎药机
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
-
+
首页
治法与机理
# 根据病因辨证确立治法 病因辨证也就是审证求因,是针对病因施治的一种辨证方法。病因不同,在体内引起的病变也不同,所以要求治疗的方法也就不相同。如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在正常情况下,有助于万物的生长;若六气异常变化,太过或不及,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能使人产生各种疾病。风邪常侵犯人体肌表、肺卫而成伤风之病;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感寒后多有恶寒或畏寒之证;暑为热邪,故暑病多有高热、烦渴、多汗等热证表现;湿邪重着凝滞,湿证多有头重、胸闷、身体沉重等证;燥邪干枯,易伤津液,故燥病常见口唇干燥、咽喉干痛、干咳无痰等证;火为阳热之邪,火证多有高热、面红目赤、烦渴喜冷等证。针对这些不同的病因,不同的病变,便产生了祛风、散寒、除湿、润燥、清热、泻火等不同的治法。 # 按八纲拟定确立治法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是中医辨证的一种基本方法,是根据病位和病性进行辨证归纳的。 它揭示了矛盾的两个侧面,反映了朴素的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 以八纲为依据而确定的治法,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第-部医学文献《内经》里就有了记载。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 等论述,就明确提出了表证宜汗、里证宜下、寒证当温、热证当清、虚证宜补、实证宜泻的治疗原则。 这些治疗原则,经过后世医家进一步发展,总结为开、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充实了祖国医学治法的内容。 # 卫气营血辨证确立治法 卫气营血辨证,是根据热性病发展的阶段性,将热性病划分为浅深不同的四个阶段进行辨证的。 一般温病初起,病邪在表,病势轻浅,多属卫分; 如邪在卫分不解,便可内传气分,此时温邪入里呈里热炽盛之证,故病势较重; 若病邪深入到营分、血分,不仅伤耗营阴,并可引起全身出血,肝肾阴液亏损,以及心神亦受到影响,所以病势更加深重。 根据温热病在发展过程中浅深、轻重的情况,必须予以不同的治疗。 清代的温病学家叶天士总结了温病的治疗方法,提出了“在卫汗之可也,入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犹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 针对热性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相应的治法,邪在卫分宜辛凉解表,气分宜辛寒清热,营分宜清营泄热,血分宜凉血救阴。 # 气血津液辨证确立治法 气血津液辨证,就是从分析气血津液几个方面的病理变化,去认识病证的辨证方法。它也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辨证方法,对拟定气血津液病证的治法有指导意义。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物质,脏腑经络的正常活动,也依赖气血津液为其物质基础。 虽然气血津液,在形态、性质、功能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也有一些共同的地方: 它们都是精微物质,而且都有运动不息, 流行全身以营养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特点。 因此,若气血津液不足或运行异常就会发生病变,影响到内脏的功能活动,甚至危及生命。 治疗上针对其气血津液病变的特殊病理变化,相应地产生了治疗气血津液病变的种种治法。 气血不足的病证,可用补气、补血的治疗方法。 气血循行异常,又当调理气血使之恢复正常。如: 气机阻或气机逆乱的病变,可用理气法以疏畅气机,调理气分; 血行不畅、瘀滞内停或血行异常、血溢脉外,又宜用理血法以调理血分。 津液的病变比较复杂,但是从病机上加以归纳,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与水液停滞两种情况。 津液不足的病变,治宜滋养津液。水液停滞的病证,多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因此对于水液停滞的病证,其辨证治疗可参照脏腑病变治法的有关内容。 这里只简单的说一下,水液停滞形成水湿、痰饮病证的治疗方法。 津液不能正常的输布和排泄,津液内停可成湿滞或水肿的病证。 对于这种水湿内停的病证,宜用祛湿法以祛除湿邪。若湿浊内停、湿聚成痰者,又宜用祛痰法以排除或消除痰涎。 # 脏腑经络辨证确立治法 任何疾病都属于脏腑经络机能紊乱的结果,而临床证状乃是脏腑经络病变的反映。 因此,脏腑经络辨证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辨证方法。 上述病因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辨证方法,虽也能概括地反映出疾病情况,但如要进一步弄清疾病的部位和特性,就必需结合脏腑经络辨证。 临床将上述几种辨证方法与脏腑经络辨证结合在一起运用,便能进一步揭示疾病的本质,从而对疾病作出准确的诊断,拟定的治法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本书在各论里以脏府经络辨证为基础,结合病因、八纲等理论讨论治法,就是为了阐述清楚治法原理和临床运用问题,以便于初学者学习和掌握。 脏腑经络病变的各种治法,是以脏腑生理功能、病理情况为依据,针对脏腑病变特点拟定的。 例如肝喜条达疏泄,这是它的生理特点; 一旦发生病变,出现肝气郁结,就应针对这一病机,拟定调气疏肝法治疗。 又如脾胃有运化水谷的功能,如果暴饮暴食,损害脾胃,出现中焦运化水谷功能失调的病变,就可拟定消食导滞法治疗。 此外,经络理论对拟定治法也有指导意义。如根据肝经之脉循少腹、络阴器的理论,少腹和前阴病变当从肝经论治。凭少腹胀痛,或妇女经行胀痛的主证,就可诊断为肝气郁结所致,采用调气疏肝法治疗。 # 阴阳五行学说对治法的影响问题 阴阳五行学说,特别是阴阳学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辨证之中,对拟定治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阴阳两方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维持健康。 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这个意思。若这种阴阳的相对平衡破坏了,就会发生疾病。 因此,治疗就需要“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为调整阴阳关系,改变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可采用盛则泻其有余、虚则补其不足的办法,以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消除疾病。再就脏腑而言,每个脏府都分阴阳,若脏腑发生阳虚或阴虚的病变,就可采用阴虚的补阴,阳虚的补阳,阴阳两虚的阴阳双补。 以上治法都是根据阴阳的理论而产生的。 五行的理论是用来说明人体内脏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的。 根据五脏相互资生关系产生的治法有培士生金、金水相生、滋水涵木、补火生土等。 根据内脏相互制约关系产生的治法有抑木培土、补土制水、壮水制火、清金制木等。 以上治法在临床实践中,有其实用价值。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但它不是随意凑合药物,而是以治法为依据,选择适宜的药物组合而成的。 这便是所谓“依法立方”。 法是制方的理论依据,方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未立法,先拟方,这种方剂,仅凭主观想象堆积一些药物,所拟之方,叫做“有药无方”,用以治病,多无效果。 只有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法则,才能组成有效的方剂。 例如,临床见到食少便溏,面色萎白,语声低微,四肢无力,脉细而弱的,属脾虚气弱,法当补气健脾。这个补气健脾法,便是指导治疗上述病证的配方依据。 如四君子汤就是按补气健脾法组合而成,所以就能获得临床效果。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实践的需要,治法内容日趋完善,方剂数量亦与日俱增。 汉代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一书,仅收载方剂三百余首, 至明代的《普济方》所收载的方剂竟达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首之多。 解放后大力搜集民间单方、验方,数以万计,更进一步丰富了方剂的内容。 但是这样多的方剂,怎样应用于临床?根据方是法的休现这一观点去理解方剂的作用,则不难灵活应用了。
智能制造CEO
2024年10月3日 12:29
分享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微信扫一扫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进行分享
复制链接
关于 MrDoc
觅思文档MrDoc
是
州的先生
开发并开源的在线文档系统,其适合作为个人和小型团队的云笔记、文档和知识库管理工具。
如果觅思文档给你或你的团队带来了帮助,欢迎对作者进行一些打赏捐助,这将有力支持作者持续投入精力更新和维护觅思文档,感谢你的捐助!
>>>捐助鸣谢列表
微信
支付宝
QQ
PayPal
Markdown文件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